第145頁(第1/3 頁)
甲午戰後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透過《馬關條約》允許日本&ldo;在中國內地從事工藝製造&rdo;的規定,列強援引&ldo;利益均沾&rdo;的特權,競相向中國輸出資本,在中國開辦工礦企業。除開設紡織、食品輕工業和船舶修造、航運等工廠企業之外,投資重點放在鐵路、礦務、銀行等行業,以便掠奪中國的資源和侵佔中國的利權。因為這些行業是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的要害部門,列強重點投資這些部門,既是其資本輸出的需要,也是帝國主義全面控制殖民地經濟的需要。然而,事物的發展雖不平衡,但往往是對稱的。在中國方面,雖因甲午戰爭失敗而宣告洋務運動未能完全達到預期的目的,但資本主義經濟卻是進一步發展了,它對原料、燃料的需求量門益增加,開發速度加快和開發量加大,商品量及其運輸量很自然地以極快的速度增加著。這就促使鐵路加速籌建。本來就意圖為建造鐵路供應鐵軌的漢陽鐵廠,也就必然大力擴充其規模,改善其經營,從奄奄一息的官本官辦企業改為商資商辦了;與之相聯的煤鐵礦業也相應發展。於是甲午戰後在修建鐵路之外大力經營礦務,是在經濟規律支配下所必然出現的新的經濟形勢。清朝君臣們如張之洞、劉坤一及職位稍低的盛宣懷等輩,在經營鐵廠的同時,很自然地把辦工業的重點置於鐵路和礦務。他們一致認識到非抓緊鐵路和礦業的籌建和發展,不足以致富強的道理。而辦這些大型的、國民經濟命脈所繫的鋼鐵、鐵路、礦務等工業企業,沒有在國民經濟中起樞紐作用的銀行,是難以想像的。於是,鐵路、礦務、銀行三者,成了甲午戰後洋務派頭目們辦近代企業的重點專案。而這,正好與帝國主義在華投資重點‐‐鐵路、礦務、銀行,針鋒相對。其競爭性和民族性,不言而喻。現分別簡述之。
先談鐵路的籌建。總的說在甲午戰前鐵路的建設在清政府眼裡還是無足輕重的。甲午戰爭失敗後則不同,清帝&ldo;下詔自強&rdo;是 把修建鐵路置於首要地位的。盧漢鐵路倡議者張之洞立即響應說:&ldo;方今時勢日急,外患憑陵,日增月盛,富強之什,首以鐵路為第一要圖。&rdo;劉坤一也說:&ldo;究之富強之本,求其速、取利宏,一舉而數善備,則莫急於鐵路。&rdo;於是著手進行已經議定先造的盧漢鐵路建設。1896年12月成立鐵路總公司於上海,以公認&ldo;堪以勝任&rdo;的盛宣懷為督辦。盛宣懷為了&ldo;權操諸己&rdo;,把與帝國主義爭權放在第一位。他根據多年辦企業同洋商打交道的經驗,在上任之前即警惕他說:&ldo;洋商必欲盡佔權利,一國要挾,各國爭衡,未見其利,先受其害&rdo;。這個意思是說,帝國主義對路權的危害最大。因此,他建議朝廷&ldo;籌直捷痛快辦法&rdo;,做到&ldo;權自我操,利不外溢,循序而進,剋期成功。&rdo;此方針是針對帝國主義侵權的這一點是明顯的。鐵路總公司成立後,首先碰到的問題是:沙俄欲將其鐵路向南延伸,其次是牽涉到&ldo;權自我操&rdo;與否的借洋債還是招洋股問題。俄路南侵遠未見諸事實,而借洋債與招洋股卻是立即實行的事。洋務官僚們圍繞這事展開了爭論。
1896年盛宣懷與張之洞談及盧漢路時,他們即提出&ldo;官款難撥而注意商辦,洋股不準而注意華商&rdo;的主張。華商是無此資本興建這樣大的工程的,於是注意力轉到洋商頭上。當時以清廷和李鴻章為一方主張招洋股,說&ldo;洋債不及洋股容易&rdo;,應以&ldo;洋商入股為主腦&rdo;;以盛宣懷、張之洞為一方主張借洋債,盛說,招洋股築路洋人一定會&ldo;初則借路攘利,終必因路割地,後患無窮。……若借款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