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1/2 頁)
這人就是個老古板的魏御史,認為子孫一定要孝順父母,不管對不對都要順從那種。他很看不慣陶睿的做法,要是年輕人都像陶睿學,一言不合就鬧翻,那日子還過不過了?長輩的威嚴何在?
再說他認為那管家所言還很有道理,宣國公要是知情怎麼會立陶睿做世子?陶李氏能生兒子怎麼會換別人家的兒子?又不是一兩年生不出就休了她,她根本不需要這麼做。這其中定有誤會。
皇上聞言沉吟著沒說話,魏御史一開口,他就知道對方沒瞭解情況,也不在乎真相,只是要噴那些不守規矩教條的行為。
陶睿為什麼這麼做還有比他更瞭解的嗎?要不是宣國公太貪心,想一點名譽不損,陶睿八成都不會搭理他們。
但這話他沒法說啊,他總不能說他暗中關注了此事,親自將魏御史反駁回去吧?
這時齊御史站了出來。他向來正直不阿,不喜兒子和陶睿玩樂,是不願意兒子玩物喪志,但他也沒真攔著兒子和陶睿見面,就是因為陶睿除了愛玩沒大毛病。如今他從兒子那裡得知真相,自然要站出來幫陶睿說話。
「皇上,魏御史所言差矣。宣國公夫妻乃世子之養父母,但陶氏夫妻卻是他的親生父母。做人當孝順不假,卻也不能為了養父母去冤枉親生父母。
宣國公昨日找陶睿時,剛巧臣之子就在隔壁,將宣國公如何斥責喝罵陶睿聽得清清楚楚,更意外得知宣國公為了國公府名譽,威逼利誘令陶睿和那姑娘回府,將偷換世子一事落到陶氏夫妻頭上。」
齊御史看著魏御史說:「魏御史,敢問辱人父母者,該如何對待?陶睿自知曉真相後從未對宣國公府惡言相對,反而主動離開,劃清楚河漢界。如今更是還清十幾年花用,表明立場保護親生父母。他何錯之有?倒是那宣國公,簡直不知所謂!」
齊御史懟得魏御史啞口無言,然後不緊不慢地拿出奏摺,躬身道:「皇上,臣要參宣國公陶謙治家不嚴,致宣國公府血脈混淆,迷惑皇上立下世子,險些令爵位旁落。事後他不思己過,反而威脅逼迫養子,在外惺惺作態,實在有辱國公形象。請皇上對其嚴懲,以儆效尤!」
第19章 冒牌世子爺18皇帝召見
皇帝叫人將奏摺拿上來,開啟慢慢看,開口道:「眾位愛卿對此事可有耳聞?宣國公可有錯?」
眾臣聞絃歌知雅意,立馬明白皇上不喜宣國公。
文官說道:「皇上,臣以為,宣國公府抱錯子嗣之事鬧得滿城風雨,有損勛貴世家和官員乃至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是宣國公之錯。但宣國公世子也當私下處理事情,不該令百姓多加猜疑。」
武官說道:「皇上,無論宣國公世子還銀子之事有沒有誤會,宣國公連一府之事都處理不妥,連子孫血脈都分辨不清,理應嚴懲。
倒是宣國公世子,臣以為他沒錯,他日後只是一介平民,若宣國公存心欺壓,他毫無反抗之力,當然要利用人心保住全家,臣覺得他如此行為聰明得很。」
皇上,臣聽聞宣國公世子騎射之術極好,又忠孝兩全,好兒郎當上戰場保家衛國,此子乃可造之材!」
文官又說:「皇上,無論如何,宣國公的世子之位都不該旁落,聽聞他在公堂上請求將戶籍遷到親生父母家中,臣以為應當如此。」
之後還有指責福喜不回宣國公府是不孝的,當然也有人反駁說抱錯孩子的真相不明,陶李氏嫌疑很大,母不慈,子女為何要回?
但也因為真相無從查證,關於陶李氏是否有罪無法定論,只可以確定宣國公府的主子御下不嚴,下人辦事不利,這仍舊是主子之錯。
最後當然是又繞回宣國公身上,反正他府裡出任何問題,都是他的錯。至於陶睿和福喜,眾官員都覺得不重要,不必太在意,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