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第2/2 頁)
角度,直接滑到旁邊去了,無法對稜堡本身產生重大傷害。有人說了,可以從側面開炮啊,側面開炮不就是正面了嗎?但稜堡的側面,還會有稜堡,甚至直接就是城牆本身,你能把大炮拉到城牆下,只為打那突出的一處稜堡嗎?就算能,以當時的瞄準技術,小小的稜堡,你也是瞄不準的。
第二,稜堡本身很低,面積也不大,受彈面很小。
第三,稜堡很厚,厚到足以承受炮彈的巨大能量。稜堡的牆實際不是牆,而是炮臺,一般是外面磚石,內部夯土,有時會在磚石外面再覆蓋一層泥土。
第四,稜堡本身是炮臺,火力能夠前置部署在稜角上,可以對攻城部隊的側翼進行打擊。任何一個攻城的部隊,至少會受到兩個稜角和正面城牆上的火力進攻。
第五,稜堡之前還會挖置多個壕溝,壕溝的走向跟稜角上火力保持一致,敵人陷入壕溝後,既要防備正面,還要防備側面的炮火打擊,無處可躲很難防守。
總之一句話,稜堡的特點在於:降低高度(減小受彈面積),增加傾斜面(增加厚度,形成跳彈),挖出多重壕溝(多次阻礙敵人),增加突出稜角的數目(增加火力佈置和打擊範圍,切除死角)。
此時的歐洲,稜堡已經是所有城堡的必備。
尼德蘭獨立戰爭時候,西班牙人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和火炮優勢,由於荷蘭人廣泛使用稜堡,西班牙人在尼德蘭步履維艱。西班牙軍司令雷克森斯在1574年寫給菲利普2世的信中說:「如果我們每征服一座城鎮,都像已征服的這些如此耗時的話,世上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財力,讓我們用武力去平定在荷蘭造反的20個城鎮……」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