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4)熱中病與消中病的病症識別與治療指南(第1/2 頁)
黃帝說:患熱中消中病的人不可以吃厚味精糧,也不可以吃芳草和礦石類的藥物。礦石類藥物能使人發癲,芳草類藥物能使人發狂,這是為什麼?
我們先在探討“熱中病”與“消中病”這兩種聽起來頗具古風的醫學名詞時,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它們在中醫學中的含義與範疇。
“熱中病”,顧名思義,與“熱”邪密切相關。在中醫理論中,熱邪入侵人體,或體內陽氣過盛、陰液不足,均可導致“熱中”之症。這類病症常表現為身熱、口渴、面紅目赤、煩躁不安、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等症狀,嚴重時還可能伴有神志不清、譫語等熱入心包的表現。
“消中病”,則更多地與“消渴”相關聯,即現代醫學中的糖尿病或類似症狀。在中醫古籍中,“消中”往往指的是因陰虛燥熱、津液耗損而導致的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等症狀。這與現代醫學對糖尿病的描述頗為相似,都是由於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礙,導致血糖升高,進而引發一系列代謝紊亂。
岐伯說:在探討芳草與礦石藥的藥性及其適用人群時,我們需要以一種既尊重傳統醫學智慧又融合現代藥理理解的視角來審視。首先,讓我們從兩個截然不同的藥物特性說起。
芳草,自古以來便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它們以其獨特的香氣聞名,這香氣往往不僅僅是嗅覺上的享受,更是其內含藥性的外在表現。芳草類藥物多性味芳香走竄,善於疏通氣機、醒脾開胃、開竅醒神,其藥性雖急疾而又不失柔和,彷彿春日裡和煦的微風,能輕輕拂去身體的沉悶與不適。然而,正如春風雖好,卻也可能讓體弱之人感到不適,因此,性情急躁或體質偏熱者,在服用芳草類藥物時需格外謹慎,以免藥性過急而傷身。
至於礦石藥,它們則是大自然中經過千萬年地質變遷形成的精華,其藥性往往剛烈而深沉,蘊含著強大的礦物質元素與獨特的能量。礦石藥在治療上常用於重鎮安神、平肝潛陽、納氣平喘等重症,其藥效之強,如同冬日裡的篝火,能迅速驅散體內的寒邪與頑疾。但正因其藥性剛烈,非性情平和、體質健壯之人難以駕馭,若服用不當,恐有傷正氣、損臟腑之虞。
黃帝問,對於這熱種病和消中病,為什麼不能服用這兩種藥物?原因是什麼?
岐伯說:“內熱的性質本來就是彪悍剛烈的”,即其病勢往往迅猛而強烈,如同烈火燎原,不容小覷。而藥物之性,尤其是用於治療此類熱性病症的藥物,往往也帶有一定的峻猛之性,以求迅速壓制病邪。
然而,“內熱與藥物相遇就可能傷害人的脾氣”。這裡的“脾氣”,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指脾臟的生理功能,還涉及到整個脾胃系統的運化能力。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其受損,則全身各臟腑均可能受到影響。而內熱與藥物的峻猛之性相遇,若處理不當,確有可能傷及脾胃,導致病情加重或病情複雜化。
“脾屬土土惡木”,這是中醫五行學說中的基本原理之一。五行之中,土克水,但被木所克。因此,在五行相剋的關係中,土是厭惡木的。將這一理論應用於人體臟腑,可以理解為脾臟(屬土)的功能容易受到肝臟(屬木)的影響。當肝臟功能亢進或失調時,可能會對脾臟產生不利的影響。
因此病人如果服用這類藥物到肝木主令的甲日和乙日病情就會更加嚴重”。這裡的“甲日和乙日”,在中醫時間醫學中,往往與肝臟的功能活動密切相關。在五行學說中,甲乙為木,代表春季和肝臟的生髮之氣。因此,在甲日和乙日這兩天,肝臟的功能活動可能相對旺盛。若此時病人服用了峻猛的藥物,尤其是在藥物本身就可能傷及脾胃的情況下,肝臟的亢進狀態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對脾胃的損害,從而導致病情惡化。
所以岐伯的這段論述提醒我們,在治療內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