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第2/2 頁)
在國際事務中也是如此。強國征服弱國,也就是適者生存。希特勒認為,未來將被他的優秀種族,尼采哲學中的超人所控制,而不是由馬克思想像的無產階級,也不是資產階級來統治。由於他的種族思想超越於所有的階級民族之上,所以共產黨和民主人士都反對他,把他當作共同的敵人。
從這個概念中也就產生了希特勒的拿破崙式夢想,即他對未來的設想。它與拉斯卡斯所記錄的這位法國皇帝的思想是很相似的。 [ 作者註:參見本書第三章。 ] 拿破崙想的是法國,希特勒想的是統一歐洲。他要消除戰爭的根本原因,根除布林什維主義的威脅,使歐洲擺脫國際資本主義的枷鎖,把歐洲大陸置於德國的監護之下。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決定採取四個步驟:1廢除凡爾賽條約,2使奧地利與德國邊界上的一切日爾曼少數民族都歸德國統治,3從經濟上控制歐洲,4在東歐建立一個&ldo;生存空間&rdo;,即佔領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並使它成為殖民地。
頭三個步驟以及它們的影響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我們在下一章中將討論到;第四個步驟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有詳細的敘述。
在二十年代中期,希特勒準確地看到,雖然法國是&ldo;德國的死敵&rdo;,但英國卻是他的問題的重心,他說,三百年來,英國的政策是要使歐洲各國彼此對立,形成一種權力平衡。這樣它就可以沒有後顧之憂追求不列顛世界政策的偉大目標。所以,對於英國來說,看到德國失去歐洲強國的地位並不是一件好事。
他還說,英國總是想&ldo;阻止任何一個歐洲大陸國家獲得世界性的重要地位……法國所期望的則是阻止德國形成一個完整的強國,這樣法國就能保住它自己在歐洲的霸權。&rdo;所以,&ldo;法國外交的最終目標與英國政策的最後趨勢必然是背道而馳的。&rdo; [ 作者註:《我的奮鬥》,(英譯本,1939年版),第504頁。 ] 那麼,德國面對這兩種不同的政策如何才能從中漁利呢?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