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第1/2 頁)
亞歷山大對波羅斯的勝利,使鄰近的國家和部落自動來歸服。亞歷山大命令軍隊休整30天後,又讓軍隊東進,進攻迦達延人及其同盟者據守的桑加拉城。他們對亞歷山大軍隊進行了強烈的抵抗。在攻城時,希臘人戰死了100 多人,受傷了1200多人。為了報復這個損失,亞歷山大在攻破城池後,屠殺了大量守軍,並把城市鏟成平地。
可就在亞歷山大繼續東徵,到達印度河最後一條支流‐‐希達西斯河時,軍隊裡突然發生了譁變。戰士們對於不斷的戰鬥感到厭倦,而且如他們所知,再往東去,有比波羅斯王國更加強大的摩揭陀難陀王朝。當時難陀王朝的國王達納難陀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據希臘古典作家柯蒂阿斯記載,有騎兵2 萬,步兵20萬,戰車2 千輛,戰象3 千頭。而普魯塔克的記載數字更高,據他說,達納難陀有騎兵8 萬、步兵20萬,戰車8 千輛,戰象6 千頭。於是戰士們拒絕跟隨亞歷山大東去,甚至有凱諾斯那樣的亞歷山大的老戰友在內的軍官們也請求他放棄繼續進軍並轉回祖國。亞歷山大勸說軍隊,答應勝利後給他們大量擄獲物,結果白費力氣,他不得不下令撤軍回國。
大軍沿印度河而下,於公元前325 年回到新都巴比倫,亞歷山大東徵結束。
亞歷山大的軍隊對印度人的大無畏精神和軍事技術有著極深的印象。他們遇見的對手並非像波斯那樣的老弱殘兵,他們不得不和有如波羅斯王這樣的將領以及桑加拉城的保衛者那樣的戰士相周旋。在談到當時印度人的軍事技術時,阿庇安認為&ot; 在戰爭的藝術上,他們比當時定居在亞洲的其他民族要高明得多&ot;馬其頓軍隊不肯繼續前進,並不僅僅是害怕難陀王朝的強大軍隊,而主要是基於他們對印度人作戰的經驗教訓。
印度西北部地區雖然這時仍然處於小國林立的分裂狀態,被亞歷山大得以逐個擊破征服,但這時的印度民族與二百年前被波斯入侵蹂躪情形相比較,他們的民族精神顯然有了極大的進步,他們英勇抗戰,反對外侮,傾向於內部統一,民族團結心日漸增強,這可能與當時已開始盛行的佛教鼓吹四民平等,階級關係因此有所緩和有關。
亞歷山大對印度的徵戰在印度的軍事思想和軍事制度上都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雖然在亞歷山大東徵結束以後,印度人逐漸放棄了以前的布陣戰法,而代替以機動靈活的戰術,但是印度的國王們寧願照老一套辦事,依靠他們的大象和由大量步兵所支援的戰車。他們沒有想掌握亞歷山大的騎兵衝擊戰術。亞歷山大東徵印度最重要的後果恐怕是間接幫助印度實現了政治上的統一,並為旗陀羅笈多孔雀帝國的到來鋪平了道路。印度西北部曾經長期滯留在摩揭陀的版圖之外,如果不是亞歷山大摧毀了這些部落和國家軍事上的元氣,旃陀羅笈多要征服這個地區是相當困難的。因此亞歷山大撤軍回國之後,就是孔雀帝國建立的到來。
(3)摩揭陀稱霸列國與孔雀帝國建立
摩揭陀的名稱,最早見於《阿闥婆吠陀》(5,2214),在這裡表示一種願望,即願熱病侵襲犍陀羅、木劫溫特和鴦伽等。它們分別處在西北和東部地區,遠離吠陀文化的古老中心。在婆羅多大戰時期,摩揭陀由巴利赫德羅陀王朝統治。後來,巴利赫德羅陀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慄朋傑耶被殺,曷利昂伽家族的頻毗沙羅登上了摩揭陀的王位,易利昂伽王朝興起。
據佛經所述,當佛教興起之時,摩揭陀國王名叫頻毗沙羅(即瓶沙王),他對外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與犍陀羅、居薩羅等國通好,卻全力吞併東鄰鴦伽,對內則加強專制統治,以嚴刑苛法維護王權。據說他治下村鎮8 萬,國土大為擴張。據《大史》記載,頻毗沙羅的統治大約從公元前544 到前493 年,歷時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