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鳴鶴拳(第1/2 頁)
特點
鳴鶴拳也是鶴拳的一種,晚清年間,永春白鶴拳師林世鹹及再傳弟子謝崇祥在白鶴拳的基礎上所創。形象似鳥銜理羽毛狀,善用掌,常發聲,以聲助力,故有“鳴鶴”之稱。鳴鶴拳的特點是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拳勢激烈,上肢動作較多。身法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步法要求穩固,落地生根。發力時勁由足跟起,氣沉丹田,腰、腿、臂貫串一氣,力求順達,講究蓄勁。
鳴鶴拳
拳訣有這麼.一句話“狗法落地篷車蓮(注)鶴法全靠搖宗手。”鶴法中所謂“搖宗手”即“搖身過解”:“搖”指手法和身法的變化方式,“宗”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宗勁。鳴鶴拳也是一種鶴拳,它的發勁也離不開宗勁。鳴鶴拳在發勁後,勁力到達各關節時,有明顯的“顫吹之勁”。福建人稱這種動叫做“痺”(也有人稱之為“吹勁”或“宗心”的).
鳴鶴拳的發勁方法,也是氣沉丹田,勁由腰起,下至足,使兩足落地如生根,再從兩足由下往上發於全身各部。這種勁較為明顯地表現為兩手有顯著的顫抖之感,吹抖的頻率很快。每次發出“顫吹勁”時,兩手有顯著的彈勁,不斷地顫抖,待勁催達頂端時突然出擊,使之有一“寸勁”。鳴鶴拳的這種發勁方法需要長年累月不間斷地鍛鍊,並非在一、二個月的時間內即可練成的。只有經過平時刻苦的訓練,使身體各部的柔韌性得到進一步提高,肌肉的彈性和活動性不斷得到加強,神經肌肉的活動反應迅速,同時收縮力加強,再加上氣沉丹田,以氣催勁,以聲助力,這樣發出來的勁才會成為鳴鶴拳裡的那種“顫勁”。
所以鳴鶴拳的套路以外觀來說比宗鶴拳的拳勢更為激烈,勇猛矯健,且富有陽剛之美。鳴鶴拳要求在訓練之時應注意頭要頂、項要穩,要含胸拔背,要沉肩墜肘(這些身法在宗鶴拳裡已提過不再贅述)。注意力要集中,使目光敏銳有神,動作矯捷機靈,神態安詳,兩足落地如生根。練時以頭、身、手、足四種力勢為三戰之步法的根基。鳴鶴拳跟其他三種鶴拳一樣,也是以三戰為其本,故練舉時也應首先練好三戰,而且要一年三百六十天持續不斷地練,拳不離手,使之熟而生巧。巧而生妙。只有練好了三戰,才能使動作協調,才談得上手、眼,身、法、步、氣、力、功的緊密配合。這就是鳴鶴拳老前輩時常說的“三戰為先,端正為務”。
鳴鶴拳
鳴鶴這一拳種也跟其他南拳一樣,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手上的動作較多。在技擊上也講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變化。這五種手法講相生、相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水克火、上克水、木克上、金克木。根據前面這十種相生、相剋,互相矛盾又互相轉化的手法,在訓練時自始至終都得保持著吞、吐、浮、沉的變化,還應正確配合氣功的腹式呼吸。其配合方法是:吞為吸,吐為呼,浮為呼,沉為吸。
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鶴拳師,使周身的動作自如協調,勁能貫穿一氣,技擊上能神出鬼沒,首先應掌握好正確的呼吸方法及其配合。鳴鶴拳在訓練時也以套路出現,如練三戰後還得轉入四門(即方向打四方)。在套路訓練中體力消耗大,有起、伏、轉、拆,上、下、左、右出入,還得配合吞、吐浮、沉,變化也十分複雜。在呼吸時,多以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當胸式呼吸受到一定限制時.就多以腹式呼吸為主,有時由於動作上的要求使腹肌十分緊張,又多側重於胸式呼吸,有時還得闊氣。這些正確的呼吸形式、乃是保證正確運動的重要因素。同樣,正確的動作也可以提高呼吸機能的水平,提高人體的換氣量,增強人體各器官的機能。
特色
鶴拳拳論中有句話:“剛柔相濟定心神。”對初學者來說,平時除學走步外,最重要的是將身體各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