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1)寒熱病(第1/2 頁)
在探討黃帝關於風邪侵襲人體所致多樣病症的深刻見解時,我們首先要認識到,這是古代中醫理論體系中對於外界環境與人體健康相互作用的精妙闡述。黃帝,作為中華文明的始祖之一,在《黃帝內經》等經典著作中,留下了對醫學、養生等領域的寶貴智慧。
關於風邪,中醫理論認為它是“六淫”(風、寒、暑、溼、燥、火)之首,具有輕揚開洩、善行數變、主動的特性,是外感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風邪侵犯人體後,由於人體體質、感受風邪的性質及輕重、有無兼夾邪氣等因素的不同,會產生多種多樣的病理變化。
寒熱病:這通常是由於風邪兼夾寒邪或熱邪所致。風性輕揚,易襲陽位,若兼夾寒邪,則寒性凝滯,束表閉肺,導致衛陽被遏,營陰鬱滯,出現發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等症狀;若兼夾熱邪,則熱性升散,易擾心神,耗氣傷津,表現為發熱重、惡風、口渴、汗出等症狀。
黃帝說:這些病都是由風邪引起的,由於病變表現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樣,有的侵入內部達到五臟六腑之間,我不知道怎麼解釋,想聽你說說。
岐伯說:風邪侵犯人體常常滯於面板之中,使腠理開合失常,經脈不能通調於內,衛氣不能發洩於外。
我們來聊聊“風邪滯於面板之中”。在中醫理論中,面板作為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其下的腠理(即面板紋理及皮下微小空隙)是氣血津液輸布與代謝的通道。風邪因其輕揚開洩、善行數變的特性,最易侵襲人體淺表,滯留於面板之間,干擾正常的氣血執行。
接著,“使腠理開合失常”。腠理的開合是機體調節體溫、排汗、呼吸等生理功能的重要環節。風邪侵襲,導致腠理開合失度,或過度開洩(如自汗、漏汗),或閉塞不通(如無汗、惡寒),進而影響人體的正常代謝與防禦能力。
“經脈不能通調於內”。經脈是氣血執行的通道,內聯臟腑,外絡肢節,遍佈全身。風邪滯留面板,進而可影響經脈的通暢性,導致氣血執行受阻,臟腑功能失調。這種內外失衡的狀態,是許多疾病發生髮展的基礎。
“衛氣不能發洩於外”。衛氣是行於脈外之氣,具有溫養肌膚、防禦外邪、調節腠理開合等作用。風邪侵襲,衛氣被遏,不能正常發洩於外,既削弱了機體的防禦能力,又可能導致內熱鬱積,產生一系列病理變化。
風邪,這位自然界的“變臉大師”,以其來去迅速、變化多端的特性,在中醫理論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就像是一位精通心理學的魔術師,能夠精準地把握人體腠理的“情緒開關”,讓陽氣這位“家庭主心骨”時而外洩,時而內鬱,上演著一場場“惡寒”與“煩悶”的情緒大戲。
當風邪輕撫,使得腠理這位“門戶守衛”放鬆警惕,門戶大開之時,陽氣這位“家中的暖男”便趁機溜出,去外面世界探險。然而,這一走,家裡的溫度就降了下來,人體便感到了惡寒。這就像是冬天裡,你開啟門窗通風,雖然清新了空氣,但也帶來了刺骨的寒風,讓人不禁打了個寒顫。
反之,當風邪作祟,使得腠理這位“門戶守衛”緊閉大門,嚴防死守之時,陽氣這位“暖男”就被困在了家裡,無法外出散心。久而久之,家裡就變得悶熱起來,人體便感到了煩悶。這就像是夏天裡,你關緊門窗開空調,雖然室內涼爽,但長時間密閉的環境也會讓人感到壓抑和不適。
惡寒與發熱,這兩大症狀如同陰陽兩極,相互交織,共同繪製出一幅幅人體健康的晴雨表。而您所提及的“惡寒則引起飲食減少,發熱則會使肌肉消瘦”,正是寒熱病中常見的一幕幕景象。
想象一下,當寒風侵襲,人體如同置身於冬日的荒野,腠理緊閉,陽氣被遏,那股由內而外的寒冷感,不僅讓人瑟瑟發抖,更讓脾胃這位“後天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