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1)揭秘痺病成因:全面解析痺病如何形成(第1/2 頁)
黃帝問:痺病是怎樣產生的?
岐伯說:在探討岐伯關於痺病的論述時,我們不得不深入中醫理論的精髓之中,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之光。
首先,讓我們從字面上理解“痺”字,它原指閉阻不通之意,在中醫中則特指因風、寒、溼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經絡閉阻,氣血執行不暢,從而引發的肢體關節肌肉疼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症狀的總稱。岐伯所言“風寒溼三種邪氣雜合傷人”,正是對痺病病因的精闢概括。
接下來,我們分別看看這三種邪氣偏盛時各自的特點:
談到這風邪偏盛之行痺,咱們不妨先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思維旅行”。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勇敢的探險家,正穿梭在變幻莫測的自然界中,時而攀登高峰,時而漫步林間,那種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感覺,是不是就像風一樣善行且數變?
現在,把這份感受轉移到中醫的語境裡來。風,作為自然界的一種力量,它無孔不入,無處不在,且行蹤飄忽不定。當這股力量以“邪”的形式侵襲人體時,便化作了導致痺病的元兇之一——風邪。風邪入體,如同探險家在人體內進行了一場不受拘束的旅行,它不會安分守己地待在一個地方,而是四處遊走,尋找那些經絡的薄弱環節進行侵擾。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行痺的典型症狀:疼痛彷彿被風帶著跑,一會兒在上肢作祟,讓人抬手都覺艱難;一會兒又溜到下肢,讓人步履維艱。這種遊走不定的特性,正是風邪“善行數變”的生動寫照。岐伯老先生將這類痺病命名為“行痺”,真可謂是抓住了疾病的精髓,讓人一聽便知其意,彷彿親眼目睹了那股在體內肆虐的風邪。
一說到這“寒邪偏盛之痛痺”,我腦海裡就浮現出了一幅畫面:冬日裡,寒風凜冽,彷彿連空氣都被凍成了針,一針一針地往骨頭縫裡鑽。這時候,如果你不幸遭遇了寒邪的“親密接觸”,嘿,那可就是一場關於“痛”的深刻體驗了。
寒邪這傢伙,性格那叫一個“凝滯收引”,它一來,就像給身體裡的氣血和經脈安上了減速帶,讓它們動彈不得,流通不暢。氣血一堵,經脈一澀,那疼痛自然就找上門來了。而且,這疼痛還不是一般的疼,是那種深入骨髓、讓人忍不住皺眉頭的疼。更絕的是,這疼痛還有個“遇寒則加劇,得溫則稍減”的脾性,簡直就像是跟溫度玩起了“你冷我更疼,你暖我稍安”的遊戲。
岐伯老先生看到這情形,一拍大腿,說了句:“這不就是典型的‘痛痺’嘛!”他老人家一語中的,用“痛痺”二字,既點明瞭病因是寒邪作祟,又形象地描述了病狀——疼痛難忍。這不僅是對病痛的一種精準概括,更是對中醫理論深刻理解的體現。
所以,面對痛痺,我們得學會“避寒就溫”,就像是在冬天裡找個溫暖的避風港一樣。同時,還可以透過中醫的針灸、拔罐、艾灸等方法,來溫通經絡、散寒止痛,讓身體重新找回那份被寒邪奪走的溫暖與舒適。
當我們聊到“溼邪偏重的著痺”時,不妨想象一下梅雨季節的江南小鎮,空氣中瀰漫著揮之不去的水汽,連石板路都彷彿能擰出水來。這種潮溼、黏膩的感覺,正是溼邪的“重濁黏滯”特性在自然界中的體現。
而當這股溼邪悄悄潛入人體,與我們的肢體關節“親密接觸”時,一場關於“沉重”與“不便”的故事便悄然上演。你會發現,原本靈活的關節開始變得像被厚重的溼布包裹,每一次活動都伴隨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沉重感和酸楚。這種感覺,就像是穿著溼透的衣服走在泥濘的小路上,每一步都異常艱難,彷彿有千斤重擔壓在身上。
岐伯老先生看到這一幕,不禁感慨萬分,於是他將這種因溼邪所致的痺病命名為“著痺”。一個“著”字,既描繪了溼邪附著於肢體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