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8)深度解析:情志疾病與剋制策略的微妙關係(第2/2 頁)
用於腎臟,使其功能受損,表現為腎氣不足,可能出現腰膝痠軟、耳鳴、夜尿頻繁等症狀。
這時“脾氣乘虛侵襲腎”。在中醫五行理論中,土克水,這裡的“土”指的是脾臟,“水”則代表腎臟。當腎氣內虛時,脾氣就可能因為失去制約而乘虛侵襲腎臟。這並不意味著脾氣會直接攻擊腎臟,而是指由於腎氣不足,脾臟的運化功能可能過度亢進,從而影響到腎臟的正常功能。
這種情況可能導致腎臟的陰液被消耗,出現腎陰虛的症狀,如口乾、咽燥、潮熱等。同時,由於脾臟的運化功能亢進,還可能伴隨有腹脹、腹瀉、食慾不振等脾胃功能失調的表現。
在中醫治療中,對於因驚恐而傷腎、腎氣內虛導致脾氣乘虛侵襲腎的情況,通常會採用補腎益氣、健脾和胃的方法進行治療。透過調和臟腑功能,恢復腎氣和脾氣的平衡,從而緩解相關症狀。
過憂而傷肺,肺氣內虛則心氣會乘虛侵襲肺”在中醫看來,憂愁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到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導致肺氣鬱結或耗散,從而出現肺氣內虛的狀態。肺氣內虛時,人們可能會感到呼吸不暢、氣短、咳嗽等症狀。
我們來看“肺氣內虛則心氣會乘虛侵襲肺”這一說法。在中醫五行理論中,心屬火,肺屬金,火克金。但這並不意味著心氣會直接“侵襲”肺氣。這裡的“乘虛侵襲”可以理解為當肺氣虛弱時,心火可能會相對亢盛,從而對肺金產生一定的制約或影響。這種影響可能表現為心火過旺導致的肺熱症狀,如咳嗽、咽乾、痰黃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觀念和平衡思想。在實際情況中,心火過旺並不一定完全是由肺氣虛弱引起的,還可能與個人體質、環境、飲食等多種因素有關。同樣地,肺氣虛弱也並不一定會導致心火過旺,因為人體的臟腑功能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
因此,在治療因過憂而傷肺、肺氣內虛的病症時,中醫會採用辨證施治的方法,綜合考慮患者的體質、病情和病因等因素,採用相應的藥物、針灸、推拿等手段來調和臟腑功能、平衡陰陽氣血。同時,也會強調情志調護的重要性,透過心理疏導、情緒調節等方法來幫助患者緩解憂愁情緒、恢復臟腑健康。
中醫還強調“治未病”的原則,即在疾病尚未發生或剛剛發生時,就採取預防措施或治療方法,以防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對於情志之病來說,預防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透過調節情志、保持心態平和、避免情志過激等方法來預防情志之病的發生。
這是五種情志,過於激動,使病邪不依次去傳遍了道理,所以五臟的疾病雖然只有五種,但是透過傳變就會變成25種病態,這和正常的傳化是相反的,所謂傳化就是乘虛侵犯的意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