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6)脈象與四時的關係,你瞭解多少?(第1/4 頁)
岐伯說關於脈氣與四時之氣的論述,為我們理解人體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提供了寶貴的視角。他所說的“人的脈氣有時與四時之氣相反”,其實是在強調人體內部氣血執行狀態與外部自然環境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可能存在的差異。
首我們要理解“脈氣”和“四時之氣”的含義。脈氣,即人體內的氣血執行狀態,反映了人體生命活動的強弱和盛衰。而四時之氣,則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氣候變化的特徵,包括溫度、溼度、光照等多個方面。
當人體內部的脈氣與外部環境的四時之氣保持一致時,人體的生理功能就能得到正常的發揮,人體就能保持健康的狀態。然而,由於人體內部環境的複雜性和外部環境的多變性,有時脈氣可能會與四時之氣相反,這時就需要我們進行及時的調整和干預。
如果邪氣勝過精氣,就會表現為有餘。這裡的“邪氣”可以理解為導致人體生病的各種不利因素,如風寒、暑溼、燥火等外邪,以及情志內傷(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不節等內邪。當邪氣在體內積聚過多,超過了人體正氣的抵抗能力時,就會表現為有餘的症狀,如發熱、疼痛、腫脹等。
另一方面,如果血氣先已消耗,就會表現為不足。血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當血氣不足時,人體的生理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出現各種虛弱的症狀,如乏力、氣短、面色蒼白等。
針對這兩種情況,中醫提出了“補虛瀉實”的治療原則。對於邪氣過盛的情況,要採用瀉法將邪氣排出體外;對於血氣不足的情況,則要透過補法來補充人體的血氣。
時令與人體髒氣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中醫的“天人相應”觀念,人體內部的五臟六腑與自然界的四時變化相應,因此每個臟腑都有其對應的時令,並在該時令下表現出相應的旺盛狀態。
當髒氣按照時令處於旺盛狀態時,通常脈氣也會表現出相應的充盛有力,即“脈氣應有餘”。然而,如果在實際脈象中反而表現出不足,即“反見不足”,這往往意味著邪氣已經侵入體內,並且其力量已經超過了人體自身的精氣,使得正常的氣血執行受到了阻礙。
另一方面,如果脈氣本應表現為不足(例如在某些虛證或慢性病中),但卻反而表現出有餘(即“凡見有餘”),這通常表明正氣已經無法有效抵禦邪氣的侵襲,導致血氣被大量消耗,而邪氣則趁機猖獗。
當這種陰陽氣血不相從、邪證不相應的情況持續存在時,就可能引發一種名為“關格”的疾病。在中醫理論中,“關”指的是氣血、臟腑之間的通道被阻塞,使得正常的生理功能無法進行;“格”則是指邪氣與正氣之間的格拒,即正氣試圖將邪氣排出體外,但邪氣卻頑強抵抗,導致正邪交爭,人體出現一系列的不適症狀。
關格作為一種較為嚴重的病理狀態,通常需要在中醫的指導下進行辨證施治,透過調和陰陽、補益氣血、祛除邪氣等手段來恢復人體的平衡狀態,從而緩解或治癒疾病。
黃帝問:脈象是怎樣順應四時的變化而變動的呢?怎樣透過脈診知道病變的所在呢?怎樣透過脈診知道疾病的變化呢?怎樣透過脈診知道病突發於內呢?怎樣透過脈診知道病突發於外呢?你能詳細給我講解一下這五個問題嗎?
脈象是怎樣順應四時的變化而變動的呢
岐伯說:人體的陰陽升降與天地自然的運轉迴圈是息息相關的。天地之間的陰陽變化,透過氣候、季節、晝夜等現象表現出來,而人體的陰陽變化則透過生理、病理等現象體現。這種對應關係,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絡。
我們來看天地之間的陰陽變化。春夏季節,陽氣漸長,萬物生長繁茂;秋冬季節,陰氣漸盛,萬物收藏凋零。這種陽消陰長、陰消陽長的變化,正是天地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