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3)脈象與氣血:面部變化的健康預警訊號(第1/2 頁)
“脈是血液匯聚之所在,而血液的迴圈要依賴氣的統帥”。在中醫理論中,確實存在“血要依賴氣的統帥”這一說法。這不僅僅是一個形象的比喻,而是基於中醫對人體生理機能的深入理解和觀察。
我們要明確“氣”在中醫中的概念。在中醫理論中,“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包括了人體的生命力、活力以及臟腑器官的功能狀態等。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等作用。
而“血”則是人體內的液態物質,它包含了營養物質和氧氣,透過血液迴圈系統輸送到全身各處,滋養著人體的臟腑器官和組織。
那麼,為什麼說“血要依賴氣的統帥”呢?這是因為氣的推動作用使得血液能夠在血管中正常流動,將營養物質和氧氣輸送到全身各處。如果氣虛或者氣滯,就會影響到血液的流動,導致血液迴圈不暢,出現各種疾病。
此外,氣還具有溫煦作用,能夠保持血液的溫度,防止血液凝固。如果氣虛,血液的溫度就會下降,容易出現血液凝固、堵塞血管的情況。
因此,可以說“血要依賴氣的統帥”是中醫對人體生理機能深刻理解的一種體現。這也提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調養氣血,保持氣血的平衡和暢通,從而維護身體的健康。
長脈通常被認為是氣血流暢平和,反映出氣在體內的調和統攝功能良好。而短脈則表明氣不足,可能是由於氣虛或氣機不暢導致的,表現為氣的統攝功能減弱。
數脈則多與心火亢盛或陰虛內熱有關,反映出內心煩熱的狀態。大脈則可能意味著邪氣正在擴張,病情正在向嚴重的方向發展,此時正氣與邪氣之間的鬥爭較為激烈。
上部脈盛,通常是指寸口脈(手腕部橈動脈處)的脈象較為亢進,這往往與氣逆於上、肝陽上亢、氣逆衝胸等病理狀態有關。在中醫理論中,肝主疏洩,調暢氣機,若肝陽過亢,氣機上升過度,便可能導致上部脈盛。這種脈象往往表現為脈來急促而有力,患者可能伴有頭痛、眩暈、面紅目赤等症狀。
而下部脈盛,則是指尺部脈(手腕部尺側)的脈象較為亢進,這通常與溼邪下注、水飲內停等因素有關。溼邪是中醫理論中的一種致病因素,它具有重濁、黏滯的特性,容易阻滯氣機,導致氣血執行不暢。當溼邪下注於下焦時,便可能引起下部脈盛。這種脈象往往表現為脈來濡滑而有力,患者可能伴有下肢浮腫、小便不利、大便溏洩等症狀。
在中醫脈診中,透過觀察脈象的變化,可以瞭解患者體內的氣血執行和臟腑功能狀態,從而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也需要結合患者的症狀、體徵、舌象等其他資訊進行綜合分析,以得出更為準確的診斷。
細脈,顧名思義,是指脈象細如線,多表現為正氣衰少。這種脈象往往是由於氣血兩虛或臟腑功能衰退導致的。氣血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當氣血不足或臟腑功能衰退時,就無法滋養和推動血脈,從而導致脈象變得細弱無力。患者可能伴有面色蒼白、神疲乏力、氣短懶言等症狀。
而澀脈,我理解你可能是指那種脈搏往來艱澀、不暢快的脈象。這種脈象通常與血少氣滯有關,反映出血液執行不暢,氣滯血瘀的病理狀態。在中醫理論中,氣滯是指氣機不暢,執行受阻的狀態,而血瘀則是指血液在脈中執行不暢,甚至停滯凝聚的病理現象。當氣滯血瘀時,血脈就會受到阻礙,從而表現出澀脈的特點。患者可能伴有胸脅脹滿、疼痛拒按、舌質紫暗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中醫脈診是一種複雜的診斷方法,需要結合患者的症狀、體徵、舌象等多方面資訊進行綜合分析。
當脈來時大而極速,如泉水上湧,這通常被稱為“洪脈”或“實脈”。它表明病勢正在發展,氣血充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