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6)五臟之風症狀大揭秘:如何識別與應對(第3/4 頁)
難以久立。
面色黑的像煙煤,反映了中醫對腎病面色的獨特觀察。中醫認為,黑色入腎,腎病患者面色往往偏黑。這種黑色並非健康的黑色,而是晦暗無光,甚至帶有煙燻之感的黑色,提示腎氣衰敗,精血不足。
小便不通暢,則是腎風患者泌尿系統受損的表現。腎主水,開竅於二陰,腎氣不足則膀胱氣化無權,水道不利,故見小便不通暢或淋漓不盡。
診查時注意面頰,面部往往會呈現黑色,這一觀察點進一步印證了中醫對腎病面色的認識。面頰部是中醫望診中判斷腎臟功能狀態的重要區域之一,腎病患者此處往往會出現明顯的黑色改變。
“胃風”一詞地描繪了與胃功能失調相關的一系列症狀。針對胃風症狀,我們可以從中醫的角度進行一番解析。
頸部多汗怕風,這一症狀可能並非胃風的主要表現,但在中醫看來,人體各部位與臟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頸部多汗可能與胃火上炎,蒸騰津液外洩有關;而怕風則可能是衛氣不足,腠理不固的反映,雖然這更多與肺衛相關,但在胃風患者中也可見到,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調也會影響全身的氣機與衛氣。
吞嚥飲食困難,膈部阻塞不通,這是胃風患者較為典型的症狀。中醫認為,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若胃氣不和,胃失和降,則可能導致食物在胃及食道中滯留不下,出現吞嚥困難和膈部阻塞感。此外,這也可能與胃火熾盛,灼傷食道黏膜有關。
腹部容易脹滿,衣服穿少了腹部就容易脹滿,這反映了胃風患者脾胃功能虛弱的特點。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虛弱則氣機升降失常,導致腹脹滿悶。同時,腹部對寒冷刺激敏感,也是脾胃虛寒的表現之一。
吃了涼東西就要洩瀉,這是胃風患者常見的消化道症狀。中醫認為,寒涼之物易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胃運化失職,水溼下注腸道,引起洩瀉。這也進一步印證了患者脾胃虛寒的體質特點。
在檢查時,注意病人形瘦腹大的特點。這一體徵可能反映了患者長期脾胃虛弱,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導致營養不良而形體消瘦;同時,由於脾胃虛弱,氣機不暢,也可能出現腹部脹滿膨大的情況。
“頭風”一詞,是指風邪侵襲頭部所致的疾病,其症狀表現多樣,但多與風邪的特性及頭部經絡的受累有關。針對“頭風”症狀,我們可以從中醫的角度進行一番探討。
頭面部多汗與怕風,是頭風患者常見的症狀之一。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易受風邪侵襲。風邪具有輕揚開洩的特性,易使腠理疏鬆,汗液外洩,故見頭面部多汗。同時,風邪善行數變,易使人體對寒冷刺激敏感,產生怕風的感覺。在起風的前一天,由於自然界中風邪的預先湧動,可能對人體產生一定的感應,導致頭風患者病情加重,甚至頭痛得不敢離開室內。
有趣的是,“等到起風的當日頭痛的情況反而會減輕”。這一現象在中醫理論中雖不常見,但我們可以嘗試從風邪的性質和人體自我調節的角度來解釋。一方面,當風邪真正來襲時,人體可能會啟動一系列的防禦機制,如腠理緊閉以減少風邪入侵,或正氣與外邪進行激烈抗爭,導致患者主觀上感覺頭痛有所減輕(儘管這種減輕可能是暫時的,且伴隨其他不適症狀)。另一方面,也可能與患者的個體差異、病情發展階段或心理因素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頭風病的治療應綜合考慮患者的體質、病情輕重、病程長短等因素,採用辨證施治的方法。中醫常採用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中藥方劑進行治療,同時配合針灸、推拿等外治法以提高療效。
“漏風”的病症,我們可以將其歸類為與肺衛不固、氣虛自汗等相關的病症範疇。這些症狀主要體現了人體正氣不足,尤其是肺衛之氣虛弱,導致汗液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