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6)五臟之風症狀大揭秘:如何識別與應對(第1/4 頁)
黃帝問:五臟風症的臨床表現有什麼不同?希望您講講診斷關鍵和病症表現
岐伯說:“肺風”的症狀,“多汗,惡風,面色淡白,不時咳嗽氣短,白天減輕,傍晚加重”,以及診察時需注意“眉上部位,眉間往往會呈現白色”,這一系列描述,不僅是對病症表象的精確概括,也蘊含了中醫對於人體與自然、臟腑與體表之間關係的深刻理解。”
多汗與惡風:在中醫看來,肺主皮毛,司腠理開闔,控制汗液排洩。肺風患者多汗,往往反映了肺氣虛弱,腠理不固,導致汗液外洩。而怕風,則是因肺氣不足,衛外不固,機體易受風邪侵襲所致。
面色淡白:肺主氣,朝百脈,輸精於皮毛。肺氣虛弱,氣血執行不暢,面部得不到充足的氣血滋養,故見面色淡白無華。
咳嗽氣短:肺為華蓋,主氣司呼吸。肺氣虛弱,宣降失常,則易出現咳嗽、氣短等症狀。而白天減輕,傍晚加重,可能與人體陽氣晝夜變化有關,傍晚時分陽氣漸衰,正氣更虛,故症狀加劇。
診察眉上部位:中醫望診中,面部各部位與臟腑有著密切聯絡,眉上部位(通常指印堂至眉毛上方區域)與肺臟相應。肺風患者眉間呈現白色,可能是肺氣虛弱、氣血不榮於外的表現,為中醫望診提供了重要的診斷線索。
“心風”若以症狀而言,其表現如“多汗怕風,形體乾瘦,容易發怒,面色發紅,病重時說話不爽利”,以及診查時“舌質往往會呈現紅色”,這一系列特徵,可以從多個層面進行解讀。
多汗怕風:這反映了心氣不足或心火過旺導致的衛外不固與內熱外散並存的複雜狀態。心主血脈,汗為心之液,心氣不足則固攝無權,易致多汗;而心火亢盛,則逼迫津液外洩,同樣可見多汗。怕風則是因體表衛氣不足,不能抵禦外邪侵襲所致。
形體乾瘦:可能意味著心血不足,不能滋養全身,加之可能存在的內熱消耗,導致形體日漸消瘦。
容易發怒:心主神明,情志之怒與心火旺盛有密切關係。心火過旺,擾動心神,易使人情緒易怒,難以自制。
面色發紅:這是心火亢盛的直觀表現。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火旺盛,氣血上湧於面,故見面色發紅。
病重時說話不爽利:可能因心氣虛弱,或痰火擾心,影響語言功能,導致說話不流利,甚至言語不清。
診查時要注意舌部:舌質呈現紅色,往往是心火旺盛的明確指徵。中醫望舌,透過觀察舌色、苔質等變化,可以判斷臟腑的寒熱虛實。心火旺盛者,舌質多紅,甚至可出現舌尖紅赤、芒刺等徵象。
“心風”雖非現代醫學術語,但中醫對其症狀的描述,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從內在臟腑功能失調角度理解人體病理變化的方法。在實際診療中,應結合患者具體病情,綜合運用中醫四診合參的方法,進行辨證施治。
針對的“肝風”症狀描述,我們首先需要明確,這是中醫理論中的一種病理概念,用以概括一系列與肝臟功能失調相關的臨床表現。雖然“肝風”並非現代醫學的直接術語,但中醫透過長期的臨床觀察與總結,對其症狀有了深刻的認識。
多汗、怕風與常悲傷:在中醫看來,肝主疏洩,調暢氣機,同時肝也藏魂,與人的情緒變化密切相關。肝風患者多汗、怕風,可能反映了肝氣不舒,氣機鬱滯,導致腠理不固,汗液外洩;而常悲傷,則可能是肝氣鬱結,魂不守舍,情緒難以調節的表現。
面色微青:肝屬木,其色青。面色微青,是肝氣鬱結,氣血不暢,導致面部血管充血或缺血的直觀反映。這也是中醫望診中判斷肝臟功能狀態的重要依據之一。
咽喉幹:雖然咽喉與肺臟的關係更為直接,但在中醫理論中,五臟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肝風患者咽喉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