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2)血枯病症深度解析:從診斷到康復的全面指南(第1/2 頁)
在探討“血枯”之症時,我們首先要回溯到中醫理論的深厚土壤之中。岐伯,作為中醫理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言論往往蘊含著深厚的醫學智慧與哲學思考。所謂“血枯”,在中醫古籍中並非直接對應於現代醫學的某一具體疾病名稱,而是一個綜合性的病理概念,用以描述由於多種原因導致的血液虧虛、滋養不足的狀態。
黃帝問有一種胸脅脹滿的病,妨礙飲食發病時,病人先聞到腥燥氣味,口中吐清水,然後吐血,接著四肢逐漸發冷,頭暈目眩,時常大小便出血,這叫什麼病,是如何引發的?
岐伯說: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血枯”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但不限於氣血不足、脾胃虛弱、肝腎虧損等。這些原因會導致血液生成不足或消耗過多,進而影響到全身各臟腑器官的正常功能,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肢體麻木、月經量少甚至閉經等一系列症狀。
關於“血枯”得病的原因,有幾種情況在中醫理論中有所涉及,並且它們能夠合理解釋為何會導致血液虧虛、滋養不足的狀態,即我們所說的“血枯”。
首先,少年時期患過嚴重的失血癥,這無疑是對身體血液儲備的一次重大打擊。中醫認為,血液是滋養全身各臟腑器官的重要物質,失血過多會直接導致血液虧虛,進而影響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其次,內臟受損也是導致“血枯”的一個重要原因。內臟功能的健全與否直接關係到血液的生成與執行。如果內臟受損,特別是與血液生成密切相關的臟腑,如脾、腎等,那麼血液的生成與運化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引發“血枯”。
再者,醉後行房事,這在中醫看來是一種過度消耗腎氣的行為。腎氣是生命的根本,對於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繁衍以及血液的生成與執行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腎氣耗竭,不僅會導致身體機能的下降,還會影響到血液的生成與滋養功能,進而引發“血枯”。
至於肝血損傷,肝主藏血,是調節人體血液執行的重要器官。如果肝血受到損傷,那麼血液的儲存與調節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導致血液無法有效地滋養全身各臟腑器官,從而引發“血枯”,表現為月經衰少甚至停經等症狀。
血枯得病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都與血液的生成、執行與滋養功能受到損害有關。
黃帝問怎樣治療呢?要用什麼方法使其恢復健康?
岐伯說:以烏賊骨、慮茹為主材,輔以麻雀卵和鮑魚汁的丸藥配方,確實展現了中醫獨特的藥材配伍與製劑智慧。首先,我們來逐一解析這份藥方中的奧秘。
烏賊骨,中醫稱之為“海螵蛸”,具有收斂止血、澀精止帶、止酸止痛、收溼斂瘡等功效。它對於治療因血虛或血熱所致的出血症狀有著良好的效果,同時也能夠滋養肝腎,強筋健骨。
慮茹,可能指的是一種古代的藥材名稱,在現代中藥典籍中不常見,但根據中醫的命名習慣,它可能具有某種滋養或調和的功效。不過,在沒有確切的現代對應藥材之前,我們暫且理解為一種具有輔助療效的中藥材。
麻雀卵,作為動物藥材,在中醫中常被認為具有滋補強壯的作用,能夠補益腎氣,增強體質。這裡與烏賊骨和慮茹相配伍,可能是為了增強整個方劑的滋補效果。
鮑魚汁,則是一種高階食材的提取物,富含營養,中醫認為其具有滋陰潤燥、養血益精的功效。用它來送服丸藥,不僅能增加藥物的口感,還能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將這四者巧妙結合,製成如小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五丸,飯前服用,正是利用了中醫“藥食同源”的理念,透過調整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達到補益脅肋和受損肝臟的目的。
對於當代中醫治療“血枯”之症,中醫強調辨證施治,即根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