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2)揭秘!五種常見痺症及其預防方法(第2/3 頁)
生長的旺季,也是人體內心火最為旺盛的時刻。心,作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著血脈的執行,與夏季的炎熱氣息相呼應。
然而,正是這看似生機勃勃的季節,卻也暗藏著健康的隱患。夏季高溫多溼,人體為了調節體溫,會不自覺地大量出汗,這一過程中,不僅消耗了體內的水分,也悄悄地耗損了心氣。心氣不足,則血脈執行的動力減弱,就像是一條失去了水流推動的河流,漸漸失去了活力。
與此同時,溼邪這個“不速之客”也趁機而入,它像是一張黏糊糊的網,悄悄地佈滿了人體的每一個角落,阻礙著氣血的正常流通。血脈,作為氣血執行的通道,一旦受到溼邪的侵擾,便容易形成瘀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脈痺”。
脈痺的症狀多種多樣,但最為常見的便是血脈不通和肢體麻木。血脈不通,意味著氣血無法順暢地滋養全身,導致身體各部位出現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而肢體麻木,則是由於氣血瘀滯,使得末梢神經得不到充分的滋養,從而產生了麻木不仁的感覺。
面對脈痺的困擾,中醫提倡的是“清熱利溼、活血化瘀”的治療原則。透過服用一些具有清熱利溼、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藥,可以幫助人體排除體內的溼邪,恢復血脈的暢通無阻。同時,適當的運動和飲食調理也是不可或缺的。運動可以促進氣血的迴圈,加速溼邪的排出;而合理的飲食則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和營養,增強心氣的功能。
總之,夏天雖好,但也要注意防範脈痺等季節性疾病的發生。只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態,才能讓我們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季節裡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長夏發病的稱為肌痺”,我們得先弄明白這個“長夏”是怎麼回事。在中醫的五行學說裡,除了春夏秋冬四季,還巧妙地加了個“長夏”,它通常指的是夏末秋初,那個既不太熱也不太涼,但溼氣卻異常濃重的時段。想象一下,空氣中瀰漫著水汽,連呼吸都彷彿能擰出水來,這就是長夏的標誌性景象。
接下來,我們說到脾。脾在中醫裡可是個“大忙人”,它主管著人體的運化功能,特別是跟食物的消化吸收、水液的代謝緊密相關。脾喜歡乾燥而厭惡潮溼,所以長夏這種溼氣重的環境,對脾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大考”。
如果脾胃功能在這個時候受到了影響,比如因為飲食不當、過度勞累或是情緒不佳等原因,導致運化失職,那麼水溼就會在體內停滯不前,形成溼邪。這溼邪啊,就像是個調皮的孩子,最喜歡在人體內到處亂跑,特別是喜歡困阻在肌肉裡,讓肌肉變得沉重、痠痛無力,這就是肌痺的典型症狀了。
面對肌痺,中醫的治療思路主要是健脾祛溼、舒筋活絡。透過調理脾胃功能,增強運化能力,讓水溼得以順利排出;同時,採用一些能夠舒筋活絡的藥物或方法,幫助肌肉恢復正常的功能和狀態。
當然,預防總是勝於治療。在長夏這個溼氣重的季節裡,我們要特別注意保護脾胃,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飲食上也要清淡為主,少吃油膩和生冷的食物;此外,適當的運動和保持環境的乾燥通風也是非常重要的。
“長夏發病的稱為肌痺”這句話,不僅揭示了中醫對季節與疾病關係的深刻洞察,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養生保健,防止溼邪入侵。
“秋天發病的稱為皮痺”,這彷彿是自然界與人體之間的一場微妙對話,在秋風落葉與肌膚乾燥之間找到了共鳴。秋天,這個季節以其獨有的乾燥與涼爽,悄然改變著大地的色彩,也微妙地影響著人體的生理狀態。
在中醫理論中,秋季與肺相應,肺主皮毛,負責著面板的潤澤與保護。然而,秋季的乾燥氣候卻像是一位無情的畫家,用它那乾涸的畫筆,在人體的肌膚上勾勒出乾燥、瘙癢、脫屑的輪廓,這便是皮痺的初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