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4 頁)
是知道他們的,綿延不斷的山巒阻斷了交通。他們在大山深處安家,每逢三六九這些天數,就摸著黑下山,肩上揹著山上的木材水果,穿越重重疊疊的山路,到下午還能進曲離縣城。
起點到終點,路程太長,位於半山腰的三色寺就是他們歇腳休息的最佳地域。以慈悲為懷的和尚們也總在這些深山上的來客到來時提供免費茶水,善良的山民也經常帶些野果木炭送到寺裡。他們日出而出,日落而歸。帶回去的東西多半是孩子們喜愛的新鮮玩具,香甜糖果,就像一群群銜環結草的家燕。默默滋生出偉大。陳鴛鴦從來沒有去過他們的住處,但從骨子裡佩服這些一直保持生活原生態的人。縣政府已經多次建議他們遷出大山,就近安家落戶,但他們不願意離開家鄉,即使那裡被世人認為篳路藍縷,茹毛飲血,不毛之地。或許他們的生活條件確實艱苦,但他們的心是滿的,眼是純的。他們執拗地守著靜默的大山,並不留戀山外的花花世界。秉承著落葉歸根的故土觀。
沈俞曄也被這些淳樸的山民感染,他們黝黑的面板閃著健康的光。樸素的衣著也絲毫遮掩不了他們熱愛生活的心。不遠處好幾個年輕小僧正挑著木桶往外走,山裡交通不便,物資補助也時常不足。閒暇時刻,和尚們種種菜挑挑水,自給自足。矮牆之外一畦又一畦齊整,綠油油的菜地,淺綠的小白菜,紫色的茄子,褐色的蘑菇,鮮紅的西紅柿,金黃的玉米,搭成長藤的南瓜絲瓜,各種時蔬應有盡有,小僧們捲起衣袍頻頻抹汗的動作是這豔陽天裡最動人的畫面。三色寺裡有的,不僅是一尊帶著希望的佛,更是一份與世無爭的恬淡舒適氣息。大自然給了它這樣的地勢天險,住在這裡的人又賦予它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踏上這片土地,就自然忘了身外的紛紛擾擾,整顆心也跟著平靜下來,時間彷彿也跟著靜止。山之高,水之澈,心之清明,或許才是三色寺的本真。
到了這樣的鐘靈毓秀之地,沈俞曄紛繁的心才終於安寧下來。那些糾結不堪又呼之欲出的人和事,遠離了靜安的是是非非,所有殘缺的拼圖一一找到,心也跟著圓滿起來,那些揮之不去的迷霧,因為親愛的人在身邊,也漸漸消散開來。曾經的許多年裡,他跟著紀娉,紀起霖到過很多地方,它們或歷史悠久,或聞名世界,卻沒有哪一次,像現在這樣觸動心裡最柔軟的角落。這裡的山不是最雄偉,水不是最壯闊,廟宇不是最莊肅,但人最真摯最簡單,一山一水也比不過一個人的力量。山水都是靜止的,只有人是動態的。
寺廟外有一處天然淺潭,四周種滿了翠竹,山風搖曳處,是說不出的曼妙閒逸。陳鴛鴦帶著沈俞曄到達時,只覺得曲徑通幽,清風拂面。她找了一個還算安全的石頭,探著身掬起一汪清水,水落在臉上,是從未有過的清涼觸感。沈俞曄站在她身後,牢牢拉住她的後腰。
他略略沉吟:“你還記不記得我跟你說過的方糖和彭樟之的愛情?”
陳鴛鴦脫掉鞋,將腳放進水裡,水又冰又涼,有一種說不出的暢快。她接住沈俞曄的話頭:“當然記得。你還問過我見著他們會想到誰呢,方糖姐漂亮活潑,彭先生沉穩低調,兩人年紀又相差許多,初見時覺得不可思議,細細觀察下來他們天生一對。我看到地,是彼此對彼此的付出,是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