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文化交流、孟秋火祭(第2/3 頁)
安陽,位於漢水北岸,再往西不遠就是楚文化的發源地——鄖陽,因地處漢水中段,楚國在此置漢中郡,秦破楚後,漢中之名才北移。
鄖陽在漢水之北,為古鄖子國之地,屈原在此寫就《離騷》、《天問》、《漁父》等名篇,孔子亦是在此聽孺子唱“滄浪之水”歌而有感懷,南岸有武當山、神農架。
當時的關中,屢遭戰亂,民戶匱乏,前秦在渭北所設諸護軍,就是民戶不足,將土地用來安置徙居長安的胡部,劃分各方部伍,實行軍事管制。諸胡大多不擅耕種,三輔又塢堡林立,抗稅拒役時常有之,即使是素有糧倉之稱的關中,仍然供給不敷。
而被王猛掠取到北方充實三輔的民戶,多為各地逃入鄖陽山區避難的流民,青壯男女佔據大半,還有不少醫者、工匠。當時最出名的流民群體,要屬黃河南北的乞活軍、江淮前沿的流民帥,這些難民集團由於缺糧,流動就食,所到之處,擾亂地方,多遭排斥,各地官吏又無力賑濟、安置,進而形成惡性迴圈。
陶侃參與平定的杜弢起義,起因就是巴蜀流民逃難到荊、湘,屢遭官吏、土民侵害。西晉永嘉五年(311年),湘州刺史荀眺,欲以叛逆為名殺盡流民,流民約五萬家被迫反晉,推舉時為醴陵令的蜀郡成都人杜弢為首,攻打長沙,後來南破零陵、桂陽,東侵武昌,殺死諸多晉朝官吏。期間,杜弢幾次想要投降都被拒絕,即便後來司馬睿接受他投降並大赦,但前線的晉軍將領為獲取軍功,仍對杜弢所部窮追猛打。
自西晉永寧元年(301年),張軌出任涼州刺史,到任後剿滅盜匪、戡平叛亂,遠離戰亂的西北地區成為亂世之中的庇護所。同年,趙王司馬倫廢晉惠帝自立,許昌的齊王司馬冏、長安的河間王司馬顒、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聯合起兵討伐,中原陷入戰亂,大量流民來到姑臧。
出身河東裴氏洗馬房的裴詵、裴慬叔侄,家族早年為避禍亂來到河西,至前秦滅前涼,才返回故鄉,居住在解縣洗馬川,併入仕前秦。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豫章人俞歸奉命出使,長途跋涉來到姑臧,冊封張重華繼任涼州刺史。哪知張重華正謀劃稱王,不接受東晉詔書,經俞歸勸說才暫時擱置此事,仍用西晉愍帝司馬鄴的建興年號。
永和九年(353年),前涼與剛在關中立國的前秦圍繞上邽連續交戰,同年張重華亦病故,其子張耀靈年方十歲,繼位僅一月即遭伯父張祚廢黜,兩年後(355年)被殺,隨後張祚遣兵攻打河州刺史張瓘,反遭攻殺,張耀靈庶弟張玄靚被立為涼王。
東晉升平三年(359年),宋混殺張瓘。
昇平五年(361年)九月,張邕殺宋混,十一月,張天錫殺張邕。
東晉興寧元年(363年),張天錫殺張玄靚,稱涼州牧,派司馬綸騫去建康請封,並護送已經在姑臧耽擱了十六年的俞歸返回。而俞歸將這些年在涼州的見聞,記述為《西河記》,一併帶回了建康。
綸騫朝覲建康的這年,撰有《玉函方》、《肘後備急方》、《抱朴子》、《神仙傳》等著作的葛洪卒於羅浮山,其妻鮑姑精通艾灸,亦在同年故去,二人皆為當時名醫。還是這一年,春夏之交的四月,小名寄奴的劉裕出生於京口。
葛洪的叔父葛玄,即靈寶派的祖師,而據《抱朴子》中記述,葛玄是以左慈為師。
東晉太和元年(366年),綸騫帶著冊封詔書返回姑臧,亦從江左帶回不少名士著述。
當時,袁崧、羊曇、桓伊,皆善音樂,併為“三絕”。袁崧與謝安同鄉,曾將舊歌《行路難》潤色,每飲至酣醉,都會縱聲高歌,旁人聽聞皆因共鳴而涕零,另作有《歌賦》、《酒賦》、《圓扇賦》。羊曇是謝安外甥,亦以歌喉動人著稱,少時即受謝安喜愛看重。出身銍縣桓氏的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