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5 頁)
1841年10月13日,寧波失守,守軍潰逃,雙方均無傷亡;
1842年3月10日…3月15日,浙東反擊戰,清軍傷亡740人(死540人),英軍僅傷亡25人(死3人);
1842年5月18日,乍浦之戰,清軍死亡286人(傷未計),英軍傷亡64人(死9人);
1842年6月16日,吳淞之戰,清軍死亡88人(傷未計),英軍傷亡27人(死2人);
1842年7月21日,鎮江之戰,清軍傷亡503人(死239人),英軍傷亡169人(死39人)。
以上戰鬥,清軍傷亡人數共計約4600人(約死3300人),英軍傷亡人數共計401人(死59人)。
上文所述英軍傷亡人數,較確。清軍傷亡人數,較難統計,但當在實際傷亡人數之內。如虎門上橫檔一線,戰鬥規模比沙角、大角為大,史書曰“守軍傷亡過半”,實際守軍8000人,傷亡估計1000人,肯定低於實數。又定海、鎮海之戰,規模與激烈程度與廈門之戰相若,史書說“傷亡數百”,今依廈門數估為300人,亦屬保守。即此,清軍傷亡數仍是英軍12倍,而死亡數則是英軍的55倍!
另一個讓人痛心的損失是,清軍高階將領犧牲巨大,而英軍高階將佐無損。
以下是清軍部分犧牲將、官品級羅列:
戰鬥 犧牲者 品級
沙角之戰 陳連升 副將、從二品
虎門之戰 關天培 提督、從一品
麥廷章 遊擊、從三品
烏湧之戰 祥 福 總兵、正二品
廈門之戰 ?搖 (佚名) 總兵、正二品
定海之戰 葛雲飛 總兵、正二品
王錫朋 總兵、正二品
鄭國鴻 總兵、正二品
鎮海之戰 裕 謙 總督、從一品
吳淞之戰 陳化成 提督、從一品
鎮江之戰 海 齡 副都統、正二品
以上十一名犧牲者中,從一品三人,正二品六人,從二品一人,從三品一人,皆為高階將領。犧牲者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證明:清軍的將領多數有愛國心、有獻身精神。將領臨陣脫逃者有,但不多。如餘步雲,守寧波不戰而逃,最後是判了死罪的。繞了一個圈兒,我們還是想證明:“人”,基本上沒問題,問題出在“武器”上。
鴉片戰爭打響時,清軍武器系統與清初無“質”的改變。這二百年,西方大進,中國不進;不進則退,在戰具上的差距便拉開了。
先說步兵武器。
不論“八旗兵”,還是“綠營兵”,仍然不能全部配備火器。二者相比,“綠營兵”裝備更差。就全軍而言,冷兵器約佔一半。步兵火器,主要是前膛火繩鳥槍。這種槍,大都是明末清初制式,長約2米,不能上槍刺,從槍口裝填火藥與彈丸,彈丸鉛質,重約一錢,射程約百米,射速每分鐘1至2次。
同期英國步兵,一人一槍。槍分兩種,都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一種為1800年研製成功的伯克式(Barker)前裝滑膛燧發槍。槍長1.16米,口徑15.3毫米,彈丸重35克,射程200米,射速每分鐘2至3發。另一種為1838年研製的布倫士威克式(Brunswick)前裝滑膛擊發槍。槍長1.42米,口徑17.5毫米,彈丸重53克,射程300米,射速每分鐘3至4發。有人將這兩種槍與清軍鳥槍對比,說一支伯克式相當兩支鳥槍,而一支布倫士威克式相當五支鳥槍。如果考慮到射程、射速、精確度諸效能,應是1∶5及1∶10的比率。若近戰肉搏,上槍刺與不上槍刺,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