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大結局(下)(第1/2 頁)
“可是令我們很多人沒想到的是,關鍵時刻,我們的皇帝陛下竟然選擇與大夏聯手共擊金國。”
“所以呀,今天突然聽到蕭大將軍協同大夏將士大敗金國軍隊,老朽激動的差點老淚縱橫。”說到此處,老人聲音哽咽,竟真忍不住抹了把淚“想到原來我們的皇帝陛下、我們的將士一直記掛他們子民與國家的安危,想到,我們這些尋常老百姓又可以安安穩穩過日子,終於不用再每日提心吊膽地活著了。”
聽到這些平平淡淡的傾訴,尹雲樓漸漸沉默了,併入了神。
常青曾遭受的苦難他未親生經歷過,所以每當聽人提及常青舊痛,他能夠理解,但卻無法感同身受體會身在那個時代下的絕望與苦痛。身為常青的一份子,於這一點上他有愧。
可是,他卻見證過生在太平中常青的樣子——
他漂泊在外的十幾中,孤身遊走在這人世間,目睹過很多個平凡人家——
豔陽裡,百姓笑語晏晏,勞作在田間;日暮下,孩童橫笛,放牧歸來;月下,親友圍坐一團,卸下一天疲累共進晚餐;還有午後的庭院裡,老人安詳地躺在搖椅上,慢悠悠地搖著蒲扇,孫子孫女在一旁嬉笑玩耍……
這些都是普通而又平凡的場景,但它們又有種歲月靜好的魔力,總是讓人心頭沒來由的暖。
他非他們中的一員,他也未感受過那些場景裡的安寧與溫暖,可他心底就是覺得,這些場景該永駐常青,不該被其它惡的勢力打破。
在他心底,他一直有一個願想,自己很小就沒有了父母、沒有了家,沒有感受到家所給予的溫情,但是他們不能沒有,他希望常青千千萬萬的子民都能夠‘有人可倚,有家可回,有根可歸’。
老人依舊沉浸在他的感慨之中。
凝望風雪,老人蒼老的眼睛流露出深深的悲痛“……他是位好皇帝,惠武帝征戰沙場用汗血為我們百姓打下太平盛世,而他也未辜負先帝和天下百姓,為我們守住了這份太平。”
聞此嘆息,尹雲樓神色微微一怔。
心中瞬間湧現一股無法言說的悵惋與無奈,甚至是一股深深的悲愴。
世人皆知,先帝御駕親征為天下殺出一個太平盛世,可卻不知他因一己之私滅忠臣滿門,更險些於二十多年後讓常青千千萬萬子民為他陪葬。
世人只知,尹禛賢聖仁德,可卻不知他因己之私情,聯合亂臣造反逼宮,亦不知如今常青大夏金國之格局皆由他一手造就。
上官家族被抹去了痕跡,世人只知先帝之功績;常青大夏一戰取勝金國,世人只知是當今聖上之功,卻不知那是三十萬將士冒死違抗聖命自己的選擇。
高位者的功績永遠被高高舉起,為世人銘記,身處在底層裡的良臣名將只能寂然於歷史的塵埃之中。
這樣的巨大反差,著實令人深深震撼!
“……年輕人,身為男子漢大丈夫應懷揣遠大抱負,建功立業,為自己,也為天下百姓,不苛求你們如先皇與聖上那樣建立豐功偉績,但切莫學我們那遊手好閒的靖王殿下。”
提及那人,老人忍不住一陣惋惜“咱那靖王殿下幼年時,名臣大儒皆揚言此子為政以德,有治國大才,日後若為政,定可成就一番驚世偉業,卻不想長大後只想遊跡江湖,也不願入朝為官為國家與百姓做事,如今呀,也只能泯然眾人,做一個富貴閒散人。”
是的,這位少年天才,曾驚豔整個常青,在老百姓眼中,如若他不曾自私,順應先皇之意登基為帝,應當就不會發生後來的先後兩次常青出征大夏之事,也就不會有那些無謂的死傷離別。
尹雲樓神色一動,但平靜的面容並未起絲毫波瀾,世人對他的誤解,他早已習以為常,亦不甚在意。
只是腦海裡卻細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