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第1/2 頁)
羅斯福的詭計
他還巧妙地把沒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的違約的責任推給英國人。
他聽任&ldo;橫跨大西洋的筆墨官司&rdo;拖延下去,直到馬歇爾從倫敦向他報告,兩國的參謀人員相持不下,形成了僵局。海軍上將歐內斯特&iddot;金向來力主轉向太平洋;遭受挫折,惱怒的馬歇爾本來就是跟喬治&iddot;華盛頓一模一樣的一個不知圓通、獨斷專行的人,也向總統建議,對付英國人的冥頑不化的唯一辦法就是全面轉向太平洋。
這正是羅斯福盤算好會來到的時機。他不失雍容大度的本色,透過他的心腹人物哈利&iddot;霍普金斯告知參謀長聯席會議&ldo;收拾起自己的杯盆一走了之&rdo;是不對的。羅斯福喜愛說上幾句家常話來掩飾他的深沉心計。西方盟國總得在一九四二年找個地方跟德國人交戰,以示對俄國人言而有信。既然英國人果真這樣謹小慎微,況且苦戰已久,力有未濟,他又何樂而不欣然從命,接受一項他們的建議:法屬北非在他看來是完全合適的。
馬歇爾提出警告,開闢一個地中海戰場就等於取消在一九四三年舉行橫渡海峽的進攻;不過他還是克盡軍人的天職,聽從羅斯福的決策。所以從表面上看&ldo;火炬行動&rdo;是羅斯福對英國人的一個讓步,而實際上卻是正中他的下懷。
馮&iddot;隆將軍在這裡以能夠洞悉別人的肺腑自命。據我親眼所見‐‐有時是近在身邊‐‐羅斯福先生是一位精明練達、隨手解決問題的能手,他根據常識,也根據他對歷史情況和對後勤限制的深切瞭解,解決日常的問題。他也有足夠的自知和知人之明,凡是需要從長計議的事項,他便完全信任馬歇爾和金這樣深謀遠慮的人士,在這一類問題上他們也確是遊刃有餘。
‐‐ 英譯者按
邱吉爾承擔了去向史達林通報這個壞訊息的責任,因為羅斯福是在故作姿態向他&ldo;屈服&rdo;之後,才把美國軍隊投入一次萬無一失的行動。法屬北非是最最省力的接觸。入侵部隊碰不到一個德國軍人。它又不在德國飛機航程之內。他所要擔心的只不過是法國的&ldo;榮譽&rdo;(這一點已經因為他和頭號妥協人物達爾朗的交易而不成問題了),天氣或潮水的反常現象也許會淹死幾個美國兵,或者在他們涉水上岸的時候浸濕他們的兩腳,使他們染上肺炎。這支無敵艦隊的後勤裝備確實令人嘆為觀止。大規模生產和組織過去是,現在也是,美國的拿手好戲。
史達林在莫斯科向邱吉爾大發雷霆;不過他當然不是真的動怒。這純粹是一幕政治表演。史達林對羅斯福一向顯得樂於遵命;可能是因為他自己身為世界上的頭號屠夫,對於這位善於差遣別人去替他執行屠殺的政客大老闆也甘心俯首帖耳。
邱吉爾的回憶錄裡有一段引人入勝的文章,詳細敘述了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那次長時間會談中,史達林對他是多麼粗野無禮,然後又把他延入私邸,擺上葡萄酒和伏特加,把莫洛托夫也請來擔任供人椰榆取笑的陪客,快快活活地享用一頓整隻烤乳豬的午夜點心;邱吉爾因為頭痛欲裂,謝絕了這一道美點。這一幅畫面是留傳下來了‐‐頭號布林什維克津津有味地吃掉一頭豬,奉陪他的是神情倦怠、心頭作嘔的年邁的頭號帝國主義分子。
英國人當時頂住了要在法國登陸的計劃,這是一次聰明之舉。八月間的迪埃普之役,大部分加拿大入侵部隊不是在我們手中送命就是當了俘虜,這一點可以用來作證。如果在一九四二年或者即使是在一九四三年試圖要在法國登陸的話,英美聯軍,特別是初出茅廬的美國兵,會受到何等熱烈的歡迎。但是在北非登陸之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