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1/2 頁)
希特勒不僅不理會我們這些參謀人員悲觀的反對意見下令發動進攻,而且幾乎是在最後一分鐘決定採用大膽的曼施坦因計劃:使用裝甲部隊大舉進攻,穿過難行的阿登地區,迂迴到馬奇諾防線左側。這個計劃背離了傳統的施利芬計劃,但獲得意外的成功,促使倫斯德以驚人的速度橫越法國北部直抵海邊,把盟國切成兩半,迫使英國用遊艇、平底運煤船和漁船臨時拼湊了一支小艦隊渡海逃回本國,法國本來就很動搖的鬥志也就此全部喪失。此後,我們向南進軍,直搗巴黎,沿途遇到的抵抗一觸即潰。就這樣德國在一名前上等兵 [ 作者註:指希特勒。 ] 的指揮下,於幾個星期之內完成了威廉皇帝二世經過四年的拼死戰鬥尚未能完成的事業。
我們在法國的勝利,從技術上講,關鍵在於我們把大量裝甲車集中配備給作為先鋒部隊的全部師團,就象鐵騎兵一樣,這樣就在工業化時代的戰場上恢復了速度和機動,人們一直認為由於機械火力的力量和射程,在塹壕戰之中達到這種速度和機動是永遠不可能的。我們從英國戰術家富勒和法國戰術家戴高樂的軍事著作中懂得了這些道理,他們的著作總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
法國軍隊擁有的裝甲車數目超過我們,但是他們忽視了這些盟國戰術家的意見,把數以千計的坦克分散地配備給各個步兵師團。關於如何使用新的自動裝甲車問題,在兩次大戰期間,引起很多爭論。我們汲取富勒、戴高樂以及我們自己的古德里安等人的正確意見。我們的對手則汲取了錯誤意見。此外用俯衝轟炸配合這些新的地面戰術,起了加速勝利的作用。
馬奇諾防線
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了。幾個月以來,西方的報刊雜誌不斷刊登歐洲地圖,標明在即將來臨的戰役中的一些假想戰線。據說被西方報界人士稱為&ldo;世界第一流職業軍人&rdo;的法國總司令莫里斯&iddot;甘末林大元帥已經擬定了一項擊敗我們的絕妙計劃。
傳聞中的甘末林計劃認為:在現代化戰爭中,現代化武器使得防禦比進攻處於大體上是十或十五比一的有利地位。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一百五十萬名士兵喪失生命,這說明在機槍大炮面前,拿破崙使用的那種集中步兵進攻的戰術不再行之有效,不會再出現另一次凡爾登戰役。新的戰術思想是,在和平時期修築起一條由堡壘連線起來的長城,配備以現代化的最猛烈的火力,將來敵人不論投入幾百萬人來進攻,最後都將淹沒在自己的血泊中。
根據這個理論,法國修建了一連串的碉堡,用地下坑道把它們連線起來,這就是馬奇諾防線。如果德國不進攻,處於馬奇諾防線陸地長城和英國海上封鎖之間,我們的經濟生命也就會被扼死,即使那時候革命未能使希特勒垮臺,盟國軍隊最後也會從馬奇諾防線向我們發動一勞永逸的最後一擊,迫使我們的將軍們象一九一八年一樣匐伏於地,乞求和平。這就是在&ldo;靜坐戰&rdo;期間西方報刊的論調。
有見識的軍界人士對這個馬奇諾防線提出一些疑問。他們說:工程的確是了不起,但是否太短了一些?從瑞士阿爾卑斯山開始,沿著法德邊界延伸一百多英里到一個叫作隆古庸的地方‐‐這是它的終點。在隆古庸和英吉利海峽之間,沿法國和比利時的邊界,還有一塊寬闊平坦的地帶是個漏洞,長度至少和馬奇諾防線本身相等。一九一四年我們這些野蠻的德國人之所以從比利時進攻,就是因為這個漏洞提供了一條通向巴黎的平坦大道。難道我們不能繞過這條著名的馬奇諾防線,再次沿著這條路下來嗎?
那些支援甘末林計劃的人以譏諷的微笑來回答這樣的問題,他們說:把防線穿過比利時,一直延伸到海邊,這當然好。但是這要由比利時人來決定,但他們寧願堅持保持中立而不願搞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