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頁)
,每個人“性情有剛柔,筋骨有堅脆;肢體有勞逸,年力有老少”,因此無論養生還是治病,都要因時因地。
生長在南北的也會有所區別,這就是“因地制宜”的因素,每個人出生的那一瞬間,所受到的天地之間給你的這種稟賦是不一樣的。像四川、重慶等地,他們吃一點辣的就沒有關係,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所處的地方是潮溼之地,透過辣的東西把體內的溼氣給排出體外。
同樣,作為北方人,如果要以四川、重慶等地的飲食結構當作自己的飲食結構的話,那一定會出問題的。因為北方人的那種體質是“寒逼於外,內鬱於中”的,還主要是屬於內熱的,必須有自己的一套飲食方式和特點,這樣才能適應自身的發展狀況。
所以說南北之間的地域差異造成了飲食上的差異也不奇怪了。
徐靈胎還說,“性情有剛柔,筋骨有堅脆;肢體有勞逸,年力有老少”。也就是說,人的性情有剛有柔,有的人脾氣好,有的人脾氣不好,那麼他所犯的病,或者說因此而導致他自身的不適症狀,也一定是不一樣的。
“奉養有膏粱藜藿之殊”,也就是說,有吃得好還是吃得壞的情況。有的人可能生活水平好一點,有的人生活水平差一點,飲食結構不一樣,那麼所形成的體質也是不一樣的。更加上心境有憂勞和喜樂之別,加上天時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淺之各異,那麼這個就是“病同人異論”的一個最精髓的方面。
歷代養生家把順應自然作為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中醫學認為,人要保持健康長壽,不但人體內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要維持相對平衡,人與自然也應保持協調統一。這就是中醫學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學說。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你是養生,或者還是治病,則會印證“一概施治,則病情雖中,而與人之氣體迥乎相反”的情況。也就是說用一個方子去治療一群病症相同的人,那一定是不行的。引申到養生方面也是這樣,如果用一個方法,讓全國人民都按此養生,顯然也是錯誤的。
養生說起來其實很簡單,《黃帝內經》中對養生的描述,主要從心情、飲食、順應自然環境等方面論述的。那麼有人問,它複雜的地方是什麼呢?複雜的地方就是人。人就是一個龐大的小宇宙,如果想獲得一個非常好的體魄,或者說在短時間內能夠掌握一些正確的養生方法,那麼首先一定要了解自己的體質。
11、琴棋書畫以怡情,養生七法謹遵循
書法上有一個詞叫“力透紙背”,這裡並不是說真的將力傳到了紙的背面,而是說書寫者將神、意、力這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表現在書法上。書法、音樂、繪畫這些修養對養生是非常有好處的。而中醫中的“七法”,如果能夠和這些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對養生來說必然是大有益處。
中華養生學集各種防病治病方法於一體,它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甚至於與我們自己的這種修身修德相結合,它是集社會、集自然的。我們講養生要有一個整體的思維,不僅僅要把它放在自然屬性上,更應該以一種社會文化屬性來審視它,也只有這樣它才成為一個整體。
實踐證明,文化養生裡邊包含的內容非常之大,可以透過一些文化的修養,來提高我們的情操。比如,兩個人下棋可以頤安而樂,這就可以歸在文化養生中。再舉個例子,老年人離退休之後在家裡練習書法或者繪畫就是很好的文化養生。因為當一個人練習書法的時候他會全神貫注地將自己一身的注意力和精神放在筆尖上,這個時候就會氣血筋脈通暢。其實這就是書法家寫字為什麼能做到“力透”,寫字能夠看出什麼地方有力並不是只因為形好,而是寫這個字的時候將神、意、力這三者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於是也就出現了好的作品。透過生活經驗我們發現,書法、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