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第1/2 頁)
大唐的情況比巨龍稍好,甚至憑藉td-scda(電信聯盟關於3g的3大標準之一,智慧財產權為大唐所有,目前已產業化。其他兩大標準為wcda和cda2000)可望在3g領域一顯身手,但是由於它起步比中興和華為晚10年以上,在規模上不具有可比性,而且不容置疑的是,它增長乏力,後勁不足,與中興和華為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1998年時大唐的銷售額約是華為的10%,中興的25%;2001年時,大唐的銷售額約是華為的8%,中興的20%。到2003年時,大唐的銷售額雖然達到了18億元左右,但僅為華為的6%,中興的8%。而且,在中興和華為的優勢領域如移動、資料、光通訊,大唐幾乎沒有作為,僅僅靠微電子和td-scda獲得一些增量收入,其未來則完全視tdscda的產業化進展而定,過大的不確定性使其前景堪憂。
在體制和經營模式方面,大唐的情況與巨龍有些類似。與中興、華為相比,大唐的優勢與劣勢同樣明顯,優勢是人才和技術方面,劣勢是由於長期吃國家科研經費,市場意識不足;其次,由於是科研院所,生產能力、銷售系統幾乎沒有,相反工作人員卻以萬計。當時,大唐幾乎將身家性命全都押在了一個依賴國家來推動的技術標準———td-scda上,而中興和華為則在3g三大標準方面都全力以赴,風險大為降低。
具體而言,「巨大」的掉隊,或者說「中華」的勝出,始於接入裝置。國產廠商的突圍在產品上是交換機,在市場上則表現為從縣以下的農村市場進入城市通訊市場。1994年之前,中國的市話領域主要被國外通訊裝置控制,直接競爭代價太大,而且不一定能成功,中興和華為選擇了接入裝置作為突破點,這個裝置能解決不同制式之間的互聯互通的問題。中興、華為在交換機市場很好的時候,就開始投入精力研製接入裝置,而大唐、巨龍,特別是巨龍,根本不看好接入裝置,認為這個類似「二傳手」的技術不會有前途。中興、華為先後研製成功的接入裝置,培育、啟動了市場,成為國產廠商在市話領域全面突圍的首功之臣。當巨龍、大唐兩家認識到接入裝置的重要性的時候,市場已經被瓜分完了。在後來的幾大新興市場,如移動、光通訊、資料領域,「巨大」也沒能及時介入,結果,當傳統的交換機市場開始飽和、移動等產業興起時,它們自然只有進一步萎縮。
曾幾何時,「巨大中華」是中國通訊製造產業的代名詞,4家企業憑藉在萬門交換機上的群體突破,將長期在中國「橫行無阻」的「七國八制」一一擊敗。幾年之後,由於技術的革新,移動和資料通訊替代交換機成為通訊業的主流產品,在這次行業轉型過程中,國內廠商之間也出現了差距,而且主要因為體制問題,差距越來越大。曾經在交換機技術上領先於「中華」的「巨大」逐步衰落,而完全屬於外行介入、沒有科班背景的「中華」反而後來居上,開始在全球通訊之林中塑造著中國通訊業的領先形象。目前,它們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傳統的固定網路領域,在移動、資料、光通訊、3g、ngn等現在或未來的主流領域,它們都有自己的出色表現。而且隨著它們在國際化道路上的加速,越來越引起全球通訊業廣泛的關注和行業巨頭們的警惕。
滄海桑田,驀然回首,「巨大中華」風雲變幻。由於體制、技術、產品、規劃等方面的原因,巨大中華的命運截然不同。巨龍由於管理失誤,從通訊市場中黯然退出,而大唐也只能是掙扎生存,只有華為、中興,扛起大旗,走向遠方。
三、包抄上海貝爾
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內地的通訊狀況非常落後,全部固定電話總數只有400餘萬部,還不及香港的數量,每百萬人擁有的話機總數還不到半部,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3%~4%。這種狀況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