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2 頁)
事實證明,隨波逐流是時髦也是風險。當時大名鼎鼎的四通集團大踏步多元化,緊跟潮流,涉足房地產。一貫主張「想好了再做」的柳傳志也忍不住了,在惠州投資地產,然而後來不得不改變計劃,以「國際電腦城」的名義進行招商,最後只好用做自己的南方生產基地。在歷次回憶自己頭腦發熱的情形時,柳傳志說:「如果再讓我來一次,我很可能還會這樣選擇。」
俗話說,觀念決定命運,思路決定出路。在華為誕生後不久,任正非就提出「做一個世界級的、領先的電信裝置提供商」的目標,並且逢人就講。他的願望是:「十年之後,世界通訊行業三分天下,華為將佔一分。」
任正非沒有為暫時誘人的利益所動,始終專注於開發自主技術,他帶領華為走上了充滿未知風險的研發之路。
電信行業競爭非常殘酷,不發展就滅亡,沒有中間道路。華為同樣如此,沒有退路,要生存就得發展。任正非咬緊牙關堅持,「處在民族通訊工業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們要竭盡全力,在公平競爭中自下而上地發展,決不後退、低頭」,「不被那些實力雄厚的公司打倒」。
管理大師邱吉爾·謝安東說:「絕不可追隨產業界的時尚,要做其他公司不肯做的事。同時,不要做其他公司已經在做或將來可能要做的事。」
三、天道酬勤,百二秦關終屬楚
bh-03交換機研製成功,讓任正非長出了一口氣。但是,他並沒有像員工那樣興奮,一個現實的問題又佔據了他的腦子:產品的功能還很單一,使用效果還不清楚。相對於國外產品,也許價格是唯一的優勢了。這樣的產品投入到市場中是否受歡迎?
產品投放市場後,任正非寢食難安,他的心就像懸在半空一樣。
不過,使用者反饋的結果讓任正非終於放下了心,產品效能穩定,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於是,bh-03交換機開始批次生產。隨著使用者群的擴大,產品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基本上供不應求了。
第一款產品照著別人的東西做出來了,而且很受客戶的歡迎,那麼接下來做什麼?吃bh-03的老本?當然不行,這樣會黔驢技窮,會坐吃山空。
任正非想到的是,應該立即推出第二款、第三款產品。雖說要做自己的產品,但華為當時卻沒有更多的技術力量,於是任正非找到了華中科技大學(當年叫華中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廣泛邀請教授帶著老師和學生到華為參觀、訪問,尋求技術合作的可能性。
一次,華中科技大學的一位教授帶著他的研究生郭平到華為參觀,當時郭平剛剛研究生畢業不久,留在學校當老師。年輕有為的郭平,一下子就被任正非身上特有的企業家做大事業的抱負、待人的熱情和誠懇所吸引。任正非當即「拿下」郭平,一番激情洋溢的談話讓郭平認為21世紀非華為莫屬,恨不得明天就到華為大展手腳。任正非立即把郭平留在深圳,讓郭平成為華為公司第二款自主產品研發的專案經理。該產品即hjd48小型模擬空分式使用者交換機,是一臺機可以帶48個使用者的新產品(當時為了給客戶以產品的延續性,一開始叫bh03u,原來的bh03,改為bh03k)。
郭平到華為公司之後,不僅擔當起自主研發負責人的工作,而且成為華為公司吸引華中科技大學優秀人才的「獵頭」。在郭平以身說教的示範作用下,郭平把同學鄭寶用說動到華為公司看看。
鄭寶用到華為公司與任正非會合,在華為公司研發的歷史上不亞於當年紅軍朱德與毛澤東的「井岡山會師」。
鄭寶用,也是在華中科技大學讀的本科和碩士,畢業後留校當老師,1989年剛考上清華大學博士沒多久。鄭寶用來華為後,也立即迷上了華為,就再也沒回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