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部分(第2/5 頁)
自從研製出了麵條機,雷曉飛就已經萌生了用麵條機大批次生產麵條,然後像他前世一樣,把麵條製作成乾的麵條餅,再銷售出去。
在雷曉飛成功借江水流動之力,變為了自己的動力之後,也曾經想過上面條製作這個專案,讓永動的江水無休止地替自己生產麵條賺錢,但由於當時沒有機加工的裝置,和麵那一關過不了,他的計劃又一次被擱了下來。
現在,機加工的裝置已經齊備,製造和麵機已經不成問題,雷曉飛當然就重拾這個計劃,準備投入。
要知道,當代的人中,吃麵條的人佔了七成有多。以大華帝國現時八千萬人口計,七成多就是六千萬,按每人每天吃一斤麵條算,全國一天的消耗就是六千萬斤的麵條。
如果六千萬吃麵條的人中,每一千人有一人買自己的麵條,那就是每天六萬斤的麵條,你說這個生意大不大?
而且,像雷曉飛前世那樣的乾麵條,做起來要比當代的方便多了,可以隨時隨地下鍋,不用像現狀一樣,要花費上一番的時間來製作,才能吃得上一頓麵條,你說,這樣方便的東西會不會有市場?
既然是有規模、又有潛力的生意,我們那經商天才的雷小哥當然就不會放了。
不用人力制面條的裝置製作,相對裝置的研製來說容易多了,再加上現在有這麼多的機加工裝置做後盾,製作這個自動制面條裝置,簡直就不費吹灰之力。
只用了三天的時間,第一套的自動制面條裝置機完成,並馬上投產。過了二十天,雷曉飛等一眾人,完成五十套自動制面條裝置的製作。
自動制面條裝置的製作完成之後,雷曉飛就讓周學士帶人與丐幫的人合作,把這些裝置發散安裝到全國的城市中去,大量生產麵條,並在有制面條裝置的地方,組織麵條上市銷售。
雷曉飛銷售的麵條,分幹、溼兩種狀態。溼的是麵條從麵條機裡出來,就拿去賣;而乾的呢?就得把麵條機裡出來的麵條,盤成餅狀,放置通風之處,曬乾或晾乾後再銷售。
兩種狀態麵條的特點是:溼的新鮮,吃起來口感好,也易於廚事,但存放時間不長;而乾麵可以貯存,方便隨時食用。
直到雷曉飛把這個麵條晾乾再貯存的方法說出後,周學士那在心中憋了三年的疑團,終於有了答案。他清楚地記得,在雷曉飛的第一臺麵條機制作成功時,他曾經就這個麵條貯存問題,問過雷曉飛,但他當時沒有回答。原來,辦法就是這麼簡單。
在許多的時候,看似複雜的事,其實只用很簡單的方法就能解決,就似這麵條的貯存。不過,要做到這點,前提是想出這個簡單辦法的人,一定對物件瞭解透徹,而且見識非凡,所以,周學士就對他的這個胸中裝有千溝萬壑的“天才”女婿,佩服到了極點。
在大量生產麵條的過程中,雷曉飛無意中又發現了一門獨門的大生意。
原來,隨著麵條的大量生產,各種竹製容器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多。而那些用完的竹製容器,放在地上時,不但佔地方,很不雅觀,用起來也不方便。
雷曉飛記得在前世時,鄉下人都會把這些東西,用釘子掛在牆上。
在當代,由於鐵釘沒有普及,或者甚至說是沒有。人們就用削尖的竹枝,釘在牆上當釘子。竹釘子一是由於剛性不夠,很難釘入牆裡;二是竹釘子因個子大和沒有釘頭,掛東西不牢。
隨著突厥那邊源源不絕的鐵資源運來,大華的鐵資源已經不再緊缺,所以,雷曉飛決定大量生產鐵釘這種方便生活的日用品,供應市場。
鐵釘這般簡單的東西,在當代已經是機械大師的雷曉飛手裡,還不是手到拿來?他製作了幾十套手工製作的簡易模,聘請幾十個勞力,就能日夜不停地流水生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