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由軍事理論家馬謖所想到的
《三國演義》是著就英雄的演義,曹操,郭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呂步,孫權,周瑜一個個耀眼的名字,光彩奪目地照亮著歷史小說的星河。同時,《三國演義》也是一部人才的演義,上述人物都是不同類別人才的傑出代表。當然《三國演義》也留下了許多貽笑千古的人物形象,如無能的阿斗,誤事的蔣幹,和紙上談兵的馬謖。
提起馬謖,讀者們都會對此君不屑一顧。認為不值一提。因其誇大其詞;乃無能之輩。唉;其實馬謖至少應該比阿斗;蔣幹要強許多吧。只怪他生存的年代不好;如是馬謖同志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憑其飽讀兵書;口若懸河的內才;當個什麼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或是國防大學教官是問題不大的。此君自幼酷愛讀兵書;什麼<;孫子兵法>;;<;太公兵法>;;<;孫髕兵法>;之類的兵書名著他絕對是能夠做到倒背如流的,他的學術理論水平絕對是毋庸質疑的。因為腹有經典,顧經常向自己的領導諸葛亮提出自己對戰局的認識與建議,深得最高智商的諸葛亮的賞識與器重。可是,老皇帝劉備在亡故之前特意囑咐諸葛亮說“馬謖其人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使得一向料事如神,非常識人的諸葛亮當時非常地不解。這樣一個難得的,有相當學術造詣的軍事人才怎麼陛下說其不可重用呢?《三國演義》中孔明總是一眼看穿人的本質,如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對趙子龍的一向信任與欣賞,作為領導,他是非常能正確使用人才的。在小說中他最大的敗筆可能就是沒有真正辨析馬謖的真正價值了。完人形象的諸葛亮先生也總算由於馬謖被我們讀者找到了一個缺憾。可以說,馬謖一定程度上敗壞了諸葛亮善識人的名聲了。當司馬懿聽到街亭有蜀兵駐守時,大驚失色,但一知是帶兵者是馬謖時,頓時安下了心。可見,當時除了諸葛亮之外,很多人都知道馬謖是個言過其實紙上談兵的人物了。他在把鎮守街亭的任務交給馬謖鎮守的時候,產生的顧慮,都是老皇帝劉備的臨終遺言,要不是這個原因,我想孔明根本就不會猶豫考慮很久的。孔明是一直都很信任,欣賞馬謖的,沒有感覺他是個不可重用的人物。在識人方面,孔明的確比劉備差很多。
馬謖應該是能代表時下一部分知識分子形象的。讀書人大都很清高,孤傲,不怎麼看得起沒有什麼文化的人。在鎮守街亭時,諸葛亮因顧及先主的遺訓,不放心馬謖一人前去,顧特意委派了做事謹慎的王平做他的副將。王平,此君據說大字好象都不認識幾個。可以說是個準文盲了,但其為人心細,處世謹慎,特別是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在街亭之戰中,他看到主將馬參軍生搬硬套地不止戰局時,立即提出異議。這下馬參軍立即惱了,心想你這樣的老粗還對我的佈陣指揮指手畫腳的,我都是嚴格按照兵書教材實施的,你懂嗎?王平無奈,只好帶領小部分軍隊駐紮在山下,最後,蜀軍遭受了街亭之敗。
時下有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確也與馬參軍一樣,他們很多都學貫中西,飽讀詩書。且一般都喜歡俯視看人,他們的頸椎骨好象都失去了仰視的功能,不要說看不起第一線的工人,農民,就是與其比肩的文化人他們的嘴巴好象也是有弧度存在的。尋章摘句,引章據典,他們的確是絕頂高手,但是合理地把這高深的學識運用到實踐中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也無妨,讀書人就是指揮沒有文化的勞力者做事的,要不怎麼體現勞心者的價值呢?
在《三國演義》裡,有才之人大致分為3種。一是實踐型。典型代表是剛才提及的王平和東吳大將呂蒙。尤其是呂蒙,此君幼年從軍,沒有文化,老粗一個。周瑜,魯肅,孫權這些領導不斷要求他也許學習文化知識,提高素養。開始呂蒙不以為然,不願意學習。後來在領導們的再三勸告下終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