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第1/3 頁)
與此同時,&ldo;加賀號&rdo;上天谷海軍中佐的消防人員與不斷蔓延的烈火繼續搏鬥著,但越來越無濟於事。易燃的油漆把大火帶到全艦各部位,誘發了炸彈庫以及機庫裡炸彈和魚雷的爆炸。劇烈的爆炸氣浪把人、甚至把艦上的鋼板,都像火柴桿一樣掀進大海。 [ 註:天谷的答覆。 ]
病員艙裡,一位年輕少尉帶著幾名衛生兵在奮戰。大火阻斷了他們同艦上其它部位的聯絡。少尉命令一個姓岡本的衛生兵想辦法把傷員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岡本找了一通之後向少尉匯報說,所有通道都被阻斷。少尉說了聲&ldo;謝謝,你費心了&rdo;,隨即無可奈何地把眼睛閉了起來。
但一位老資格計程車官說,&ldo;我們不能束手待斃,可以從舷窗出去。&rdo;衛生兵把傷員從舷窗往外推時,天花板已經著火。他們儘量多推出一些傷員,接著他們自己也脫了險。這名英勇計程車官急中生智,救了許多人的性命,但他自己卻紋絲不動。他知道自己塊頭太大,從舷窗無法擠出去。岡本爬出舷窗,縱身跳進海里,被一艘驅逐艦救起。 [ 註:&ldo;悲劇之戰&rdo;。 ]
時間緊迫,天谷非作決定不可了,可這是個非常難作的決定。他不是海軍,憑自己的常識,他覺得自己以及他的航空兵弟兄們不但幫不了&ldo;加賀號&rdo;的忙,反倒成了累贅。他們對於這艘大型航空母艦的複雜操作技術一竅不通,更何況這又是一艘受了重創的航空母艦。現在誰也沒時間教他們。不過富有實戰經驗的海軍航空兵也是寶貴的財富,他們將來更加難得。天谷的理智和實事求是的愛國精神支配著他,要他帶著飛行員們離開&ldo;加賀號&rdo;,準備重新戰鬥。 [ 註:天谷的答覆。 ]
但是另一方面,天谷也感到一股難堪的壓力,使他想到了自殺,因為處在他當時境遇的人,自殺符合日本人的傳統做法。不管他是航空兵還是什麼兵,因為官階最高,他擔任了&ldo;加賀號&rdo;的指揮。在帝國海軍中,當時仍保持著古代的傳統:艦長與艦艇共存亡。日本男子認為,他們是神明所選中的,屬於優等民族,比其他人有教養。他們頭腦中的這一自我形象是根深蒂固的。他們認為任何結局都比成為眾矢之的好。日本的宗教、法律及杜會習俗都不反對自殺──而是恰恰相反。天谷想,人早晚總有一死。如果一死了之,他對&ldo;加賀號&rdo;及其艦員、對自己飛行員所負的責任就會一筆勾銷,而且還能在靖國神社裡占上一席之地,成為帝國的守護神受到天皇祭祀。他的全家也會因此得到榮譽,受到優待。如果逆此傳統而行,則需要實事求是、思維清晰、勇敢無畏三者兼而有之的特殊品格。
天谷完全具備這幾種素質。&ldo;加賀號&rdo;已無法挽救,這已越來越明顯。天谷命令飛行員和地勤人員儘可能離開這艘航空母艦。16時40分,他下令棄艦後,自己也跳進海里,向一艘驅逐艦游去。後來他曾解釋說:&ldo;儘管我們一直受到這樣的教育:日本海軍軍人即使在最危險的情況下也不能離開艦艇,我還是作出了棄艦決定,因為我認為,這些技術熟練的飛行員死了是無法補充的,應當把他們保留下來,將來他們可以再次參戰。我認為這才能更好地為天皇效力。同時我還認為,艦艇的命運最好由艦長或在他陣亡後由接替他的指揮官來決定。&rdo; [ 註:天谷的答覆;日本的敘述,第9頁。 ]
17時15分,&ldo;萩風號&rdo;電告有賀:&ldo;天皇的御像已安全轉移到我艦。因水兵們都接到棄艦命令,我艦已將他們全部收容。&rdo; [ 註:日本的敘述,第29頁。 ] 這項報告不很準確。航空母艦上有800餘名人員或已陣亡、或被烈火封在甲板下無法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