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第2/3 頁)
動性(),節省兵力(e),協同動作(統一指揮)(c)。 ] 原則為分析研究任何陸戰或海戰提供了方便之路。讓我們對照這些原則,看一看中途島戰役中日本人打得怎樣吧。
1.目的性 在所有作戰原則中,這是首要的、最基本的一條。計劃制訂者必須考慮:&ldo;這次戰役的意義是什麼?我希望達到什麼目的?該戰役對本國有什麼好處?從估計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考慮,這次戰役是否值得進行?&rdo;
這項原則是如此基本,以致是否需要提請明智的讀者注意它我們都有點猶豫。然而,整個聯合艦隊卻正是在這條原則上跟頭摔得最重。從一開始,&ldo;中途島作戰&rdo;就是一個雙頭怪物,相互爭論不休。山本一方面計劃攻取中途島環礁,另一方面又打算誘殲美太平洋艦隊殘部。就連剛剛培養出來的海軍少尉也能看出這兩個目標猶如水火,不能相容。強攻並佔領一個島需要有一個與自然界諸種不變因素緊密相連的固定不變的時刻表,而與一支善於機動的敵艦隊作戰則需要極大的靈活性。
更為糟糕的是,在這兩個目標中,日本人還搞錯了重點。在聯合艦隊看來,攻佔中途島是首要任務。 [ 註:見本書第四章。 ] 他們本應集中兵力消滅尼米茲在中太平洋的殘存的主力艦隻。然後,在有些空閒餘暇時,日本人就可以拿下中途島,至少暫時可以這樣。
無怪乎千早感到,&ldo;這次進攻中途島的計劃中某些環節根本沒有對準焦點&rdo;。例如,為什麼要去攻佔阿留申群島?&ldo;是為了防止這些島嶼被用作進攻日本的航空兵基地嗎?這種猜測只能說明他們對阿留申群島的地形一無所知。因為這些島嶼的地貌表明它們根本就不適合用作遠端轟炸機的基地……&rdo;是要把中途島戰役作為進攻夏威夷群島的準備嗎?&ldo;但是想當初,形勢對我們有利得多,我們尚且不能一舉攻佔夏威夷,我們又怎能在這個階段佔領它呢?&rdo;這次戰役是為&ldo;全面大決戰&rdo;作準備嗎?&ldo;但是這種解釋也不能令人信服……如果把它作為醞釀已久的&l;艦隊大戰&r;,為什麼他們不再等兩個月待另外2艘航空母艦修好後,6艘航空母艦一起出動呢?&rdo;而且,&ldo;為什麼又要加上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這些累贅呢?&rdo;但是,儘管矛盾百出,&ldo;這個計劃還是被強制實施了。結果落了個應得的下場。&rdo;他懷著明顯的厭惡之情補充說,&ldo;在這樣一團糟的情況下,要想理出一個統一的、兵力集中的行動方案,得有超人的本領。&rdo; [ 註:千早的手稿,第71‐72、103頁。 ]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