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兩個迴圈(第1/2 頁)
“柳叔叔、王叔叔,不知道你們二位有沒有發現過,各地開發區的產業頗有幾分大同小異的感覺。”李曉月對柳振國和王國仁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如果是以前,李曉月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過去國營體制之下,很多地方的產業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格局,我這裡有製衣廠,隔壁也有;我這有搪瓷廠,隔壁也有;還有紡織廠、酒廠、皮鞋廠、副食品加工廠等等,都是小廠子,主要供應本地居民需求。
除去一部分本地特有的礦產,和一些重資產的大型重工廠之外,其他產業幾乎每個縣都有涉及。
九十年代後,各地小廠子紛紛破產,下崗潮基本就是集中在這些各地“雷同”的小廠裡,實在沒有太大競爭力。
各地工廠破產,帶來各地產業格局變動,確實有打破過去各地產業雷同的局面。
但是李曉月在幾個開發區考察過後,發現好像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我看了一下國華手上有意向入駐新臺開發區的企業名單,發現和其他地方几乎沒有什麼不同,無非就是鋼鐵廠、電子廠、服裝廠等小型廠子,並沒有形成足夠的叢集效應和產業規模。”
“如果國華沒有給新臺定下種業及相關配套這條發展道路,並且拒絕了那些小型工廠的入駐,那麼新臺未來的走向,也只會是同其他各地的開發區一樣走向‘雷同’這條路。”
李曉月的問題,的確引起了柳振國和王國仁的思考。
王國仁畢竟是專門搞經濟的,他早就有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柳振國反而瞭解得不如王國仁多,如今被李曉月點醒,突然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王國華看兩位領導陷入沉思,他也補充了一個自己的觀點。
“柳叔、王叔,不知道你們注意過沒有,各開發區第一任領導或許會選擇更具開拓精神的幹部,但是後續的繼任者,多數以守成為主,他們追求的更多是穩定、不出錯。”
“如何才能達到這個效果?自然便是學習現有經驗。”
王國華言盡於此,再說下去就涉及到體制內的一些老問題了。
王國仁倒是比王國華要大膽,他對王國華的觀點又進行了補充。
“即便是具有開拓精神的幹部,往往也會有路徑依賴,上一個地方做得成功的經驗,直接套用到下一個地方,甚至還會挖過去的牆腳,直接把成套的產業鏈帶到下一任駐地,長此以往,曉月提到的這些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柳振國聽得連連皺眉,形式主義、經驗主義、教條主義……要想調整,談何容易。
不過領導就是領導,出現解決不了的問題,交給能幹的下屬就好了啊。
柳振國調整面部表情,隨後扭頭看向王國華:“國華,論經濟建設,我不如你,既然這個問題是你媳婦發掘出來的,那就由你來解答吧。”
王國仁咳嗽一聲,差點沒有笑出聲。
王國華則是在心裡默默翻了個白眼,他敢打賭,柳振國絕對沒想到解決辦法,作出一副胸有成竹的姿態,想忽悠誰啊,真把我當買拐的呢?
嘀咕歸嘀咕,王國華還是很快組織語言,回答了柳振國的問題:“柳叔,咱們先不說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不如先聊一聊任由局勢發展下去帶來的後果吧。”
柳振國輕輕點頭,這個順序是沒錯的,得先總結出問題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再去談解決問題的方法。
“曉月提到國內改革開放之前的局勢,還有九十年代下崗潮,那麼我也直言不諱地說一句,任由局勢發展下去,或許會迎來新一輪破產、下崗潮。”
“當然,現在是市場主導,局面或許會和過去有所不同,應該不會走到最後形成浪潮的那一步,但是在最後一步之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