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頁(第1/2 頁)
網路監察部全權掌握並監控著靈界所有的資訊資料,即便是那些享有「隱私權」的貴族子弟也不例外。
也正是因為這一成果,部長才能爬到網路監察部一把手的地位上來。
這一革新只在政界半公開是在研發成果的六年後,也就是莫良和衛嵐十六歲的那年進行的先斬後奏。當時在政壇引起了空前的轟動——當然,一般貴族和民眾至今仍被蒙在鼓裡,只有政壇高層的人才知道,並獲得了他們的大力支援(其中也包含貴族中的四大家族,以提供給他們情報為交換,換取他們的支援)。
莫良也是透過衛嵐這個大嘴巴,非說什麼「我跟你之間絕沒有秘密可言」才知曉他們部掌握著「靈界所有人的命脈」的。
而在他們十歲的這一年,這項技術雖未成熟,但已經作為網路監察部今後的任務核心而秘密地運作開來。莫良也正是因為這一系統在這個時代已經開始運作,才能透過它輕鬆獲取莫克斯酒莊的影片監控記錄,並作為交換情報提供給文遠。
起初,莫良並不想兜這麼大圈子,是想親自將破解莫克斯酒莊的資料庫的方法告訴文遠哥的。
當然,以他現在這樣的小屁孩身份,根本不可能掌握這種技術。所以在準備去找文遠的時候,莫良也擬好了對策。他打算拿聖殿騎士團當擋箭牌,如果被文遠問起,就說是從「那些正騎士那裡偷學來的技術」矇混過去。
可是後來一想,就憑他那幾碗水,根本沒辦法在搜查一課的精英刑警面前矇混過關。
雖然在穿書工作中,莫良接觸了不少跟政治相關的人物,也能與他們很好地周旋,不過,這充其量是按照原作者的大綱來走,就像學生考試一樣,被告知試題會從這1000道題庫中選取,那麼只要把這1000道題全部記住考試就不會搞砸。他與那些書中人物周旋,也只是提前知曉了答案罷了。他可沒有衛嵐那樣精明的頭腦和社交經驗,和破案經驗豐富的刑警對峙,根本就是自尋死路。
所以,他現在才繞這麼大個圈子,偽裝成情報販子,委婉地將情報送達至文遠手上。
其實莫良也知道,現在這個辦法也是漏洞百出。所以為了不讓文遠懷疑這件事的真偽,他提前佈置好了陷阱。
首先,莫良告訴文遠,這個電話亭的用途是從「聖殿騎士團偷聽來的訊息」。
在靈界,聖殿騎士團的地位超然,他們所言所行,就像虔誠的基督徒所擁立的主那樣,沒有一個基督徒會去懷疑主的昭示。所以同理,「聖殿騎士團」本身就給文遠一個「正確」的固有印象。
接著就是利用這個固有印象,進一步下套。
莫良編的「每逢單數日的21點」和響鈴方式,給了文遠「對方小心謹慎」的印象,並且也符合這種特殊諜報人員的聯絡行為,從而讓文遠進一步認定,此事為「真」。
而最為關鍵的一招,就是那句「你想要什麼情報?」
誠然,真正的情報販子或是諜報人員絕對不會採取這種「明碼聯絡」的方式,在通訊隨時可能被監聽的情況下,這完全等同於將資訊公開,完全是「自殺行為」。身為搜查一課的刑警,文遠絕對會起疑。
——而這一點也在莫良的計算之中。
正因為莫良是個門外漢,不清楚那些專業人士的聯絡方法,他才只能採取這種辦法。
他故意讓文遠起疑,致使通訊出現短暫空白的那一瞬間,他好用一聲嗤笑進行逆轉,並在文遠心底敲定「真」這一印象。
莫良大膽利用了專業人士的心理,也可謂是一場豪賭。
因為莫良很清楚,人們的「固有認知」能將一個人影響到什麼程度。人們會對「他們認為理解的那樣」去給事物下定義,甚至到了「當事物與個人認知的情況出現偏差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