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2/3 頁)
為理論認識提供了資料和要求。《考工記。匠人》和《管子。度地》兩篇關於水利技術的理論總結,反映了春秋戰國之際對水利問題的理論認識。
《考工記。匠人》篇指出:&ldo;善溝者,水潄之;善防者,水淫之&rdo;,這是關於如何根據水流等具體情況開暢溝渠,築牢堤防的經驗總結,具體指出了開溝&ldo;必因水勢&rdo;,築堤&ldo;必因地勢&rdo;,並詳細描述了由甽、遂、溝、洫、澮等大小作用各別的渠所組成的農田排水灌溉系統。《匠人》篇還記載了關於堤防的基本規格比例,&ldo;凡為防,廣與崇方其三分去一,大防外&rdo;。即堤防的下基的寬度與高度相等,上頂的寬度是下基寬度的三分之二。大的堤防上頂的寬度不到下基的三分之二。這種築堤要求是對水深、壓強之間關係認識的一種結果。水力學知識的積累還反映在《匠人》篇中關於排水溝、溢流堰和跌水落水牆的合理設計中,&ldo;凡行奠水,磬折以。欲為淵,則句於矩。&rdo;即渠道進口處其橫段與折段的長度比是三比五,類似石磬的樣子。堰形有150 °左右的夾國,在陡峻地區,引水渠做成直角形,用跌水連線渠道,防止水流沖壞渠道。 修建灌溉渠道網,要能使水透過各級渠道流到農田,最主要的是渠道坡度的確定。
《管子。度地》 篇水的流速和渠道坡降的關係已有了充分的認識。指出,如果渠道坡度大了,水的流速過大,則渠道會被沖壞;如果渠道坡降小了,水的流速過小,又會造成渠道內淤積,從而總結出了農田水利渠道的最優坡降。指出,&ldo;尺有十分之,三里滿足四十九者,水可走也。乃迂其道而遠之,以勢行之&rdo;。&ldo;尺有十分之&rdo;就是一寸,在三里距離內,渠道降落四十九寸。&ldo;三里滿足四十九&rdo;大約是千分之一的坡降,接近於現代常用的渠道坡降。&ldo;乃迂其道而遠之,以勢行之&rdo;因為有了適宜的坡降,水才會順著地勢,沿各級渠道系統流到農田。《度地》篇對堤防修築論述了三個問題,一是強調了土料含水量和季節的關係及其對堤防質量的影響,指出,&ldo;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糾裂之時也。山川涸落……利以作土功之事,土乃益剛&ldo;,春三月,天氣乾燥,土料含水量適宜,築的堤質量好,&rdo;土乃益剛&ldo;。秋三月,土料含水量大,&rdo;濡濕日生,土弱難成&ldo;,不宜築堤。冬三月,凍土含水量不均勻,難以搗實,&rdo;土剛不立&ldo;。這說明控制土料含水量是提高築堤質量的關鍵。二是對堤防橫斷面的合理形狀,堤防建築的綜合施工的論述,&rdo;令甲土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下,小其上,隨水而行。地有不生草者,必為之囊。……樹以荊棘,以固其地。殺之以柏楊,以備決水&ldo;。堤防橫斷面成梯形,堤底寬,堤頂窄,保證堤防有一定的邊坡,防止滑坡。&rdo;地有不生草者,必為之囊,&ldo;這是利用鹽鹼窪地用堤防圍起來作滯洪區,可緩解洪峰威脅,並在堤防上種植樹木,利用樹木根系加固堤防,防止決口。
天象觀測,曆法制定,水利興修都是官辦事業。春秋戰國之際,由於周室衰落,諸侯爭霸,各國統治者為了本身的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都極為重視這些事業。各家並立,各國競爭的狀況更為有利地促進這些事業的發展,這方面的成就對方興未艾的小農生產形成是極為有利的。因為統一的水利實施使小農有條件在小規模的耕地進行精耕細作和推廣一年兩熟制,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使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生產方式才有可能存在和發展下去,成為社會物質生產的基本力量。同時,把一種務實,求實,具體問題,具體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