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第2/3 頁)
果,抑制了手工業技術的發展規模、發展形式和發展方向。自然經濟形態的小農經濟對手工業生產的發展沒有推動力,而家庭手工業和官辦手工業作坊的形式阻礙了手工業生產的社會化,使手工業生產在內部分工和技術深化方面都難以發展,工匠階層也不能形成一個獨立的、強大的社會力量。墨家的科學活動是伴隨著戰國時期手工業技術發展和工匠階層興起而興起的。同樣,由於以後缺乏必要的社會條件和手工業技術的被抑制,以手工業技術實踐為基礎的墨家科學思想也難以深化而停滯湮滅。從生產技術實踐和科學活動的關係來說,這也是必然的。
以農本思想為指導,以小農業、小手工業、小飼養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為基礎,形成了古代中國以農業為中心的生產‐‐科技體系。歷代農書從官編到私修,綿綿不絕,與農業有關的天文、物候、醫學、數值計算也相應發達。對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研究,從西周的《考工記》到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寥寥無幾,屈指可數。況且,《天工開物》在崇禎十年(1637年)初刊後,不久即失傳,湮滅了幾百年,直到辛亥革命後,才由留日學生從日本重新引回中國。該書在&ldo;貴五穀而賤金玉&rdo;的思想指導下,也主要注意衣食方面的生產實踐。
這種以農業為中心的生產‐‐科技體系,首先&ldo;是以土地及其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對自然的統治和支配,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rdo; 。&ldo;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就是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的應用&rdo; 。因此,社會對自然的研究,對科學技術的需要,都缺乏物質生產方面的動力。科技史證明,社會物質生產的需要是自然科學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近代科學技術是和近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一起誕生、發展,互為表裡。工場手工業是產業資本產生的重要前提。中國封建社會大量官辦手工業是由朝廷置工官來主持、管理和監督的,這是兩漢以來的傳統。官辦手工業和商業資本沒有聯絡,生產的目的與進行大規模商品生產工場手工業不同。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結構中,手工業的生產目的主要是滿足家庭的需要。大量官辦的手工業作坊其生產目的也只是為了滿足統治集團生活享受的需求。兩者都沒有納入社會的流透過程。工匠或是家庭個體式的,是類同農奴,社會沒有形成僱傭工人的市場。
第二,手工業生產過程在這種模式的約束下,本身也沒有內部分工的要求,生產技術只能在家庭式封閉的環境中得到區域性的深化。技術傳授是父子世世相傳,這是中國古代技術發展的主要形式。《考工記》雲:&ldo;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rdo;。《荀子。儒效》亦云:&ldo;工匠之子,莫不繼事&rdo;。祖傳既是技術發展的主要途徑,又是專門技術生產最有影響的招牌。祖傳的代數越多,招牌的吸引力就越大。一些精湛的技術也在祖傳的渠道中任其自生自滅。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曾記載:&ldo;毫州出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霞。一州唯兩家能織,相與世世為婚姻,懼他人家得其法也&rdo;。這個例子很典型地說明瞭,中國封建社會的各種手工業技術沒有透過社會的交流而得到普遍的推廣和提高,對理論上的概括、總結和提高也缺乏應有的需求和條件。雖然古代中國在技術上有很多輝煌的發明,但大都缺乏科學理論的概括、總結,不能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高度上加以把握、提高。因此,它們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會出現停滯、僵化甚至夭折、湮滅的狀況。技術實踐本身也不能成為科學發展的動力。在中國長期的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