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文明交流(第1/2 頁)
除了商賈與退役軍人,遷徙的另一大主力是僧人。
唐代是佛門最興旺的一個時代。
由朝廷組織譯場,翻譯佛經,歷朝相沿,直到憲宗元和六年才終止。
取得了豐碩成果,基本完成了對佛教的改造,漢傳佛教進入倭國,還一度反傳回天竺。
文成公主入藏,漢地佛教也因此進入吐蕃。
在大食法沒有興起之前,西域曾遍地是佛國。
歷史上,于闐與喀喇汗爆發了殘酷的宗、教戰爭,歷經四十年,自此天山南北只有大食法。
而現在,佛門幾乎成了華夏的文明符號。
當然,道門更能代表華夏文明,甚至是華夏哲學。
但道門在歷史上長期扮演不光彩角色,漢末張角太平道、西晉惠帝天師道李特、李雄父子,東晉安帝天師道孫恩。
到了唐代,儘管朝廷大力扶植道門,但道門卻始終沒有發展起來。
反而用丹藥搞死了好幾位皇帝。
太宗、憲宗、穆宗、武宗、宣宗皆嗑藥而死。
其中憲宗和武宗是真的可惜了。
大唐剛剛復興,就有道人來勸李曄嗑藥。
而真正有本事的道士,都隱居在山林間。
道家的主旨便是清靜無為,與萬物不爭。
一個宗、教的興盛,除了上層的支援,還需要一個劃時代的人物出現。
佛教有釋迦摩尼,大食法有莫罕默德。
道門恰恰缺少這樣的一個聖人。
道門在民間的傳播也大有問題,教理教義沒有佛教完備,自洽性差。
偶爾出現一兩個高人,也大多超然物外,當起了山頂洞人,對傳教也沒什麼興趣。
而凡是出現在朝堂、民間的,大多是神棍和騙子。
華夏向來是世俗世界,對宗、教神權沒有那麼多追求。
李曄自然也沒興趣扶植任何宗、教。
但所有的宗、教要為大唐所用,服從於華夏文明。
現在,佛教西進,正好服從於大唐的利益。
既可以抵禦大食法、西方教的侵襲,也可以加強與華夏文明的聯絡。
黠戛斯人、吐蕃人、突厥人、回鶻人多參悟參悟佛法,多吃吃齋,就能少砍人。
在中土實行了嚴厲的宗、教管控之策,限制了僧人的人數,但在西域,李曄放開管制,允許他們放開手腳宣揚佛法。
為了增加他們的積極性,李曄恢復了十大德制度,只要能在諸異族中傳法成功,便可獲“大德高僧”的稱號。
中土僧人們欣然而往。
倘若能如後世黃教在草原上遍地開花,李曄不介意冊封一兩個僧王出來。
與此同時,大食法和西方教也追到了長安,希望大唐不能一如當年的盛唐一般,允許他們在長安建立寺院。
很多事情,如果不能讓它站在陽光下,它就一定會鑽入陰影中。
控制在眼皮子底下,總比讓他們暗中野蠻生長強吧?
而且這個時代的傳教士都是各文明中的精英,沒有一定的文化肯定不能勝任。
李曄有意把他們變成大唐的兩個視窗,可以眺望西邊的兩大文明。
太宗高宗玄宗,都曾允許過他們來長安發展。
貞觀六年,天方人旺各師,西方至聖之母舅,護送天經《古、蘭經》入大唐,太宗聽講經論道,頗有實學,敕建大清、真寺。
但三百年過去了,他們也沒見他們發展成洪水猛獸。
大唐的文化自信便在於此。
無論是大食法還是西方教,真正有吸引力的是中亞,突厥、回鶻、葛邏祿這些草原上野蠻人,沒啥文化,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