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轉流落到李伯方手中,被其視為至寶,當作了學術證據。
這鏡的來歷後人自然無法知曉。在盧鴻看來,這秦透光鏡雖然堪稱少有的珍品,本也不至於因此便要動什麼心思。只是那李伯方以這透光鏡為據,為自己的“性情說”張名,卻是盧鴻無法忍受的。李伯方所謂“滅情見性”的說法,簡直就是後世宋時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翻版,如若容他流傳開去,保不準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言論都要給搞出來。盧鴻有了後世的見識,自然這知道這類學說對華夏文化及社會發展有何等負面的影響,此時自己有了機會,便要想方設法,將之消滅在萌芽狀態,便是手法有些下作,也顧不得許多了。
要造一面假貨出來,難度倒也頗為不小。幸得盧鴻前世記憶中,認識幾個專門玩這手的朋友,總還有些經驗。只是想到自己前世經歷中,老老實實沒幹過賣假貨的事,偶爾做點高仿,也是遊戲而已。不想這回衣食無憂,也不用錢財發愁,倒要拾起這製假營生去騙人,也不由暗暗有點好笑。
時間寶貴,盧鴻也不及多想,便著手準備起來。下午時盧鴻囑咐洗硯買的一大堆東西,幸得這洗硯記性不錯,居然也都給弄來了,擺在屋中有一大堆。
要做銅鏡出來,第一步便是要制範,就是做個模子出來。那銅鏡都是澆鑄的,上邊的花紋樣式,都要將燒化的銅汁注入制好的模子,冷卻後形成的。
只是這裡卻有些個難題。一則模子要做成中空的,不然那銅汁注於何處?中空的模子要在裡邊刻出花紋來,這難度自然不小。二則盧鴻並無現成的樣式可以參考,完全要憑自己的想象臆造一個銅鏡出來,更是一件難事。
樣式這事,盧鴻已經考慮成熟,便以前世曾見的一些戰國後期的銅鏡為底本,加上自己一些想法即可,估計現在對於銅鏡的研究,遠不如後世般重視,尋常人等是決計挑不出毛病來的。就算有人提出些看法,自然也可以明鏡至寶,與普通物件不同來搪塞過去。至於那模子,先祖卻頗多妙法。盧鴻要用的,便是所謂失臘法。
後世所見各個時期的青銅器,往往極盡精美,另人難以置信。有些造型複雜、花紋繁密的器物,若真是手工在泥範上雕制,根本不可想象。其實這些青銅器,便是用失臘法制成。失臘法就是在做模子時,要先用一塊黃臘,以一比一的比例,製成一件要做物品的模型出來。這臘質地極軟,自然可以隨意雕刻,精細工整。待臘制模型做成了,再無可修改之處,便將泥水,一層層澆於其上,達到足夠厚度,幹了以後,就形成了一個外部泥裹,內實臘胎的模型了。
然後再將這模型加熱到一定溫度,那臘一旦過熱,立時便會融化成液體,自事先預備的孔洞之中流出;而外面的一層泥殼則不會變化,臘胎流盡,自然形成一箇中空的泥制模具了。
最後將熔化的銅汁注入其中,待銅汁冷卻凝結,便可以打破泥範,將成品取出了。
盧鴻現在做的便是第一步,將一塊事先備好的黃臘,先修整成需要的圓鏡外形,然後按照自己想法,慢慢雕刻起來。這一步,直接關係到製成品的成敗,故盧鴻一點也不敢大意,粗坯製成之後,反覆端詳修改,感覺再無敗漏之處後定型,直到半夜時方才完工。
做完臘胎,盧鴻伸個懶腰,也是覺得有些疲倦了。只是時間緊迫,也不敢偷懶,便將六子事先準備的泥水拎來,一點點澆在臘胎上,凝成泥範。
澆得兩層之後,盧鴻便將一旁的六子喊過來,示範一下如何澆那泥水,由六子在這邊一層層澆著,自己卻是去準備溶化銅汁。
中國古代銅鏡,各個時期銅與、錫、鉛的合金比例各不相同。《周禮.考工記》記載,製造青銅鏡的青銅中,銅錫比例應該為1/1。事實上,真正的戰國銅鏡中,錫含量雖然確實比較高,但一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