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1/2 頁)
下迄清末,包含哲學、歷史學、科學技術、醫學、地理學、軍事學、語言文字學等方面。
按照傳統的文獻分類,其中清初以前的著作,多出於經、史、子三大部類。中國歷史悠
久,而其文明之發展又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史書作為這一文明之連續性發展的記錄,在
100種著作中佔了將近半數的位置,恰恰是上述特點的最有力的明證。
綜觀其他各類著作,則不獨反映了中國文明發展的連續性,而且也顯示了中國文明
內涵的豐富性,儘管它們還沒有包含文學、藝術等方面的作品和燦爛的文物文明在內,
但也足以證明這一點。從分類學的觀點和歷史傳承的觀點來看,這裡所列舉的100種著
作,要完全避免重複與交叉,顯然是困難的。
經文與註疏之間有這種情況,經與史之間有這種情況,獨立的著作與合輯的著作之
間也有這種情況。它們或是產生於不同的時代,因而反映著各個時代的精神面貌,並影
響著歷史的程序;或是各從不同的方面對歷史、文化的發展產生著影響。從這個意義上
說,這種重複與交叉,卻也反映出悠久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豐富的文明內涵中的聯絡性。
這裡所列舉和評介的100種書,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如何影響著中國歷史的程序?
對於這個問題作總體性的綜合考察與闡述,遠非本書所能勝任的。退而言之,即便是就
其中某一類著作來說明它們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也是困難的。本書編撰的目的,
是在對它們作簡要評介的基礎上,試圖提出作綜合評論的價值取向。儘管本書是一本通
俗性和知識性讀物,但它或許有利於讀者增強這種評論和思考的興趣,從而豐富和提高
對於中國歷史上之精神產品及其歷史作用的認識。誠然,當我們說到這些書在很大程度
上反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的連續性和文明發展內涵的豐富性時,事實上已經包含了這種
綜合評論的價值取向。但是,歸根結蒂,這種綜合價值具體體現,卻又不在評論而在於
這些著作本身及其在歷史上的實際影響。舉例來說,從《五經》、《九經》、《十一
經》、《十三經》及有關的註疏不斷被確立為國學的過程中,從《三史》、《十七史》、
《二十四史》一再被確認為&ldo;正史&rdo;的過程中,從歷代皇朝屢屢頒發各種農書、醫書的
敕令中,從封建皇朝的不斷發展和全國性地理書的反覆編纂過程中,從思想家們對於天
與人、義與利、物與我、道與器、有與無、名教與自然、形與神、天理與人慾、心與物、
理與勢等哲學範疇的長期論辯中,人們便有可能逐步估量到它們本身及其對於歷史影響
的綜合價值,並有可能從長階段的歷史發展上全面評論這個綜合價值的得失。
自秦漢以後,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是人
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但也確有其自身的必然性。本書所列舉和評介的100種著作,尤
其是哲學著作和歷史著作,曾經產生了何等巨大的作用,這是值得每一位讀者思考和研
究的。以史書為例,我們可以從《尚書》、《春秋》、《左傳》、《國語》中,看到它
們都記述了先秦時期中國古代多民族活動的史實;從《史記》、《漢書》以下,歷代統
一皇朝的正史,是如何反映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面貌。我們還可以從《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