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1/3 頁)
今本《韓非子》55篇相同。《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四庫全
書總目提要》皆著錄《韓子》20卷,這說明《韓非子》從先秦流傳到現在,都沒有佚失
現象,這在先秦哲學典籍中,是不多見的。《韓非子》本名《韓子》,後因唐代韓愈的
名氣越來越大,後人為了加以區別,故改名《韓非子》。
有關《韓非子》各篇的真偽問題,學術界也曾有過爭論,有的認為書中多數篇不可
信,有的認為書中只有少數篇不可信。如容肇祖從考察思想入手,斷定只有《五蠹》、
《顯學》、《難勢》、《問辯》、《詭使》、《六反》、《心度》、《難一》8篇為韓
非所作,18篇為別家之言,24篇不能斷定。梁啟雄從考察思想和文字入手,斷定只有
《十過》、《用人》、《安危》、《功名》、《忠孝》、《大體》、《守道》、《觀
行》、《制分》是偽作。劉汝霖認為《初見秦》、《存韓》、《難言》、《有度》、
《十過》、《飾邪》6篇是偽作。我們認為,《韓非子》一書基本是韓非的作品,也不
排除個別篇摻入了別人的東西,這在古書的流傳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主要反映在《難
勢》、《難三》、《定法》、《揚權》、《有度》等篇中。在韓非看來,商鞅治秦只講
&ldo;法&rdo;,不講&ldo;術&rdo;;申不害只講&ldo;術&rdo;,不擅&ldo;法&rdo;;慎到片面強調&ldo;勢&rdo;,這都是
不全面的,&ldo;皆未盡善也&rdo;。只有把&ldo;法&rdo;、&ldo;術&rdo;、&ldo;勢&rdo;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
是切實可行的。他說:&ldo;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
也。&rdo;
(《定法》)&ldo;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rdo;(《難勢》)在&ldo;法&rdo;、&ldo;術&rdo;、
&ldo;勢&rdo;三者之間,&ldo;法&rdo;是根本,&ldo;勢&rdo;是基本前提,&ldo;術&rdo;是執行&ldo;法&rdo;的必要方法。
他列舉&ldo;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沉&rdo;說明&ldo;勢&rdo;的重要,又列舉&ldo;棄隱栝之法,去
度量之數,使奚仲為車,不能成一輪&rdo;,&ldo;無慶賞之功,刑罰之威,釋勢委法,堯舜不
能治三家&rdo;作例子,說明&ldo;法&rdo;的重要,&ldo;法&rdo;、&ldo;術&rdo;、&ldo;勢&rdo;三者缺一不可,相輔
為用。韓非&ldo;法&rdo;、&ldo;術&rdo;、&ldo;勢&rdo;相結合的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
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解老》、《喻老》兩篇中。
韓非借解釋道家《老子》一書,對《老子》哲學體系的核心&ldo;道&rdo;,進行了唯物主
義的改造,賦予了客觀物質性的內容。他說:&ldo;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rdo;
(《解老》)在這裡,韓非又第一次提出了&ldo;理&rdo;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