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2 頁)
的趣向。這是《中國100系列叢書》的宗旨之所在。
戰爭是最著名的流血事件;著作則是文化結晶的載體。
中國的100次事件》、《影響中國的100次戰爭》、《影響中國的100本書》、《影
響中國的100對文化》,雖然仍未脫出中國歷史著作以政治(人、事)、經濟(事、典
章制度)、軍事(戰爭)、文化(書、專題文化)為綱的窠臼,但將《100次戰爭》和
《100本書》,從事件和文化中單獨析出,獨立成卷,更加突出了戰爭這個流血政治在
中國幾千年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突出了中國源遠流長的史學著作、哲學著作、科技著作、
地理著作、天文曆法及醫藥著作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突出地位和作用,這也符合中國
歷史的實際。與世界文明發展史的脈絡相比較,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不同之處之所在。
本書各卷內容,既有區別、又有聯絡,分則獨立成卷,合則融為整體。《影響中國
的100個人物》中,列舉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武則天、宋太祖、遼聖宗、成吉思
汗、康熙等帝王;老子、孔子、墨子、莊子、荀子等思想家;周公、諸葛亮、包拯、範
仲淹、王安石、嶽飛、林則徐等將相;扁鵲、張衡、蔡倫、張仲景、祖沖之、李時珍等
著名科學家、醫學(藥)家;屈原、司馬遷、班固、王羲之、李白、杜甫、司馬光、曹
雪芹等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旅行家;陳勝、項羽、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
農民起義領袖;張騫、班超、玄奘、鑒真、文成公主等民族關係和中外交通史上的先行
者;
孫武、孫臏等軍事理論家。&ldo;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歷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
動而已&rdo;。本書列舉的100個體為個體的人,或大浪淘沙,或艱難玉成,但都在創造中
國歷史的實踐中扮演一定或重要角色,承認個人在創造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透過對
這些人物的言談舉止的描寫,寫出他們的神韻、性格、思想、氣質、情感、慾望、愛好
等等,這是史學工作者的神聖職責。本書對這些人物的述寫,則主要挑選傳主一生中對
中國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事跡進行描寫、敘述,&ldo;寓論於史&rdo;,別開生面。讀者也可以見
仁見智,按照評價歷史人物的客觀標準和主觀愛好,排定這些人物的座次。
《影響中國的100次事件》中,既有商湯滅夏、三家分晉、楚漢之爭、三國鼎立、
三分歸於西晉、北魏統一北方、隋文帝統一南北、陳橋兵變、靖康之變等封建王朝更替
之際的著名事件,也有百家爭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白虎觀會議等學術流派的紛爭;
既有焚書坑儒、魏武滅佛、神不滅和神滅論風波等宗教史上的尖銳激烈鬥爭,也有商鞅
變法、鹽鐵會議、隋文帝改革、永貞革新、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洋務運動等政治、
經濟的改革和改良;既有王莽改制、慶曆新政和慶曆黨爭、袁世凱復闢帝制、吳楚七國
之亂、八王之亂、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等進步和保守的鬥爭,也有秦始皇統一中國、成
吉思汗統一蒙古、康熙撤藩與平定三藩之亂等統一和分裂的鬥爭;既有陳勝吳廣起義、
黃巾起義、北魏各族人民大起義、隋末農民起義、黃巢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等等波瀾
壯闊的農民運動,也有漢武帝抗擊匈奴、嶽飛抗金、戚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