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第1/2 頁)
《孫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內容出自孫武。但後人因《漢書&iddot;藝文志》著錄《吳孫
子兵法》有82篇,圖9卷,而多認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
《漢書&iddot;藝文志》著錄的《齊孫子》,即《孫臏兵法》久已失佚,後世流傳的只有一部
《孫子兵法》,而認為13篇出自孫臏之手。不過,在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
一部《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的殘簡,以及記載孫武言行的70餘枚竹簡後,學者們
已多傾向於13篇應出自孫武之手,82篇則是孫武后學所著,是用以補充和解釋13篇的。
《孫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題思想,但又構成一完整的思想體系。
《計》篇論述的是能否進行戰爭的問題。孫武指出,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
大事。&ldo;道&rdo;、&ldo;天&rdo;、&ldo;地&rdo;、&ldo;將&rdo;和&ldo;法&rdo;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五項基本要素。
&ldo;道&rdo;指使人民與統治者同心同德;&ldo;天&rdo;指晝夜、晴雨、寒暑等氣候時節和天命、人
事、道義;&ldo;地&rdo;指土地和地勢、地形的高下、險要、平坦、距離的遠近,攻守進退的
利弊;&ldo;將&rdo;指將帥的智謀、賞罰必信、愛撫士卒、英勇果斷和軍紀嚴明;&ldo;法&rdo;則指
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職責的劃分和管理,以及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
孫子認為,從這五要素出發,根據國君是否賢明,將帥有無才能,&ldo;天&rdo;、&ldo;地&rdo;
二方面的條件如何,法令能否貫徹實行,兵力強弱與否,軍隊是不是訓練有素,和賞罰
是否分明,可以預知戰爭的勝負,從而採取適當的對策和相應的行動。
《作戰》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進行戰爭。孫子認為,戰爭的清耗和戰費的開支是十
分龐大的,戰爭曠日持久勢必危及國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張速勝。此外,為彌補己方
的消耗和削弱敵國,他又主張&ldo;因糧於敵&rdo;,&ldo;勝敵而益強&rdo;。
《謀攻》篇主要論述瞭如何進攻敵國的問題。孫子主張以儘可能小的代價,去取得
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戰而勝,不靠硬攻而奪取敵城,不需久戰而毀滅敵國。所以,為
實現這一目標,他就特別強調以謀略取勝,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謀略取勝,
其次以外交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取勝,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僅
需要知己,還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講如何利用物質之&ldo;形&rdo;來保全自己,取得完全的勝利。孫子認為,
只有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才能奪得戰爭的勝利。
當取勝條件不足時,應採取守勢,當取勝條件具備時,則應採取攻勢。因此,會用兵的
人善於使自己處於不可戰勝、必勝無疑的地位,擅長於創造戰勝敵人的機會。只有這樣
的人才能掌握勝敗的決定權,他所戰勝的是已經註定要失敗的敵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
立於不敗之地的物質之&ldo;形&rdo;,便是由國土的大小所產生的物產、軍資、士卒的多少,
以及軍事實力對比的強弱。
《勢》篇主要闡述如何造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