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第1/2 頁)
《尉繚子》是中國古代頗有影響的一部著作。對它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就有各
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意見認為,《尉繚子》是一部偽書。雖然《漢書&iddot;藝文志》著錄有&ldo;兵形勢&rdo;
《尉繚》31篇,但今存《尉繚子》不講&ldo;兵形勢&rdo;,顯然不是《漢書&iddot;藝文志》所著錄
的《尉繚》,而是出於後人的偽造。不過,自從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尉繚子》
殘簡出土後,學者們發現殘簡有6篇與今存《尉繚子》相合,偽書一說已遭到大多數人
否定。
另一種意見認為,《尉繚子》的作者姓尉,名繚,是戰國時人,此書的前身即《漢
書&iddot;藝文志》所著錄的&ldo;兵形勢&rdo;《尉繚》31篇。
還有一種意見與此大致相同,不同處在於它認為此書的前身是《漢書&iddot;藝文志》所
著錄的&ldo;雜家&rdo;《尉繚》29篇。
&ldo;雜家&rdo;兼合儒墨名法之說。&ldo;雜家&rdo;《尉繚》屬&ldo;商君學&rdo;,除論述軍事外,還
應論及政治和經濟。它雖談兵法,卻並非兵家。《隋書&iddot;經籍志》著錄有&ldo;雜家&rdo;《尉
繚子》5卷。這都和今存《尉繚子》的內容和卷數相同,可見今存《尉繚子》即&ldo;雜家&rdo;
《尉繚子》。宋人將&ldo;雜家&rdo;《尉繚子》收入《武經七書》,歸入兵家。所以後人多誤
認《尉繚子》為兵家之書。
今本《尉繚子》共分5卷。卷1包括&ldo;天官&rdo;、&ldo;兵談&rdo;、&ldo;制談&rdo;、&ldo;戰略&rdo;、
&ldo;攻權&rdo;5篇,主要論述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關係,攻城與作戰的原則,主張行事不應
依靠鬼神,而應依賴人的智慧。
它認為,國土廣闊而得到充分利用,國家就富足;人口眾多而得到治理,國家就井
然有秩。國家富足而井然有秩,不必動用武力,就可以威制天下。而要使人民富足,就
必須親近、安撫流民,開闢荒萊,發展農業。要使國家治理,就必須使人民明曉什麼能
做,什麼不能做,使人民唯有努力耕耘,才能豐衣足食,唯有奮力作戰,才能得到爵位。
經濟上的富足和政治上的賢明是軍事上強大的基礎和保證。它又認為,通向勝利的途徑
有三條。一是加強戰備,料敵如神,使敵軍喪失士氣,分崩離析,以致不戰而勝,這是
以&ldo;道&rdo;取勝。二是法制、賞罰明察,人民有必戰之心,這是以&ldo;威&rdo;取勝。三是擊破
敵軍,奪佔敵國的土地,這是以&ldo;力&rdo;取勝。軍隊的戰鬥力全在士氣的高低,所以要戰
勝敵人,就應激勵全軍計程車氣。要激勵士氣就應從政治和經濟入手,重視和搞好人民的
生活,用爵位勉勵人民,等等。
它指出,建城邑應從軍事、政治和經濟三方面加以綜合考慮。建城前首先應衡量土
地的肥瘠,決定是否有必要在此興建城邑。如決定興建,那就應使城邑和所轄土地的大
小相適應,使城邑的大小和人口相適應,使人口的多少和糧食的供應相適應。如能做到
以上三點,就能使城邑防守堅固,依託城邑作戰就能取勝。它又指出,攻城的原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