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2 頁)
賜進士出身頭品頂戴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清苑許涵度校刊。
※卷六校勘記。
以司封員外郎陶悅假太常少卿為國使知霸州李邈副之(此係小注誤作正文)此皆貫已曾虛妄奏陳欲遂實其說爾(此係小注誤作正文)陳杜欽窺虜之策(杜欽一作婁敬)貫以耄所施為乖謬(以應作已為字衍)令歸朝官張寶(寶誤作憲)惟天人精神相與之際(神誤作)使張寶等持書入燕(寶誤作憲)訪尋遼主存亡(遼誤作邊)不思天理不順人情師無鬥心(脫情字師字)。若非惜自來和好(惜誤作借)小注(初北朝昭聖誤作紹聖)所見兩朝城池(朝一作邊)開掘河道(掘一作拓)北朝昭聖皇帝(昭誤作紹)。
●卷七
政宣上帙。
起宣和四年五月十八日乙亥,盡六月三日庚寅。
十八日乙亥河東河北路宣撫副使蔡攸進發。
《北征紀實》曰:攸行蔡京以詩寄之曰:老慣人間不解愁封書寄與淚橫流百年信誓當深念三伏修塗好少休目送旌旗如昨夢身非帷幄。若為籌緇衣堂下清風滿早早歸來醉一甌達上聽讀之徐曰:好改作六月王師好少休也。。
吳曾漫錄曰:自古奸人周身之術非不至然而禍患之來卒出於非意所及者何也。蓋惡逆既積則天地鬼神不容其謀徒巧也。宣和四年金人攻大遼遣王緯來乞師宰相王將明主其議以童貫為宣撫使蔡居安副之蔡元長作詩送其行有曰:百年信誓宜堅守六月行師合早歸元長之為是詩也。蓋欲為他日敗事張本耳殊不知政和中元長之為是詩也。蓋欲為他日敗事張本耳殊不知政和中元長首建平燕之議招納燕人李良嗣以為謀主。又欲以妖人王仔息服錦袍鐵幘為大將軍計議已定會仔息抵罪伏誅遂止將明所為乃推行元長之意世可盡欺乎!元長始以紹述兩字劫持上下擅權久之知公議不可以久鬱。
也。宣和間始令其子約之招致習元學者是以楊中立洪玉父諸人皆官於中都。又使其門下客著西清詩話以載蘇黃語亦欲為他日張本耳終之禍起朔方竟以不免豈前所謂其謀徒巧耶。
《北征紀實》曰:是歲夏四月十五日童貫始以河北河東燕山諸路宣撫使出師是日白虹貫日人人駭異甚出門而牙旗竿折(至五)月十八日伯氏再出師有少保節度使宣撫副使二認旗從於後次日為執旗兵逃去而二認旗遂皆失之識者以為不祥。又出師後夏五月戊寅己卯庚辰連數夕有大流星。若孟宛自紫微文昌間出不一或犯天河河鼓等越天漢牛女間亦不一所皆南向而奔曳光如匹練每夕自初夜動數十流至夜半方漸疏至是十餘夕猶或南流不己其佔懼如西晉象實令人憂疑然太史皆屏不奏。又方用兵雄州地震已而雄之正寢忽元武見龜大如錢朱蛇僅。若亻堇每行必相逐二帥拜之藏以銀合置於城北樓真武廟明日啟合視之龜蛇皆死矣。。
燕王遣王子班耶律大石(改作達實)林牙充西南路都統以牛欄監軍蕭遏魯(改作赫嚕)副之領奚契丹騎二千屯涿州新城縣。
馬擴之說燕人也。僅脫身而歸然燕王亦懷懼既議遣使隨以兵屯新城。
金國遣徒姑坦烏歇(改作圖克坦烏頁)高慶裔充通問使持書來議軍事。
先是金人緣朝廷遣曷魯(改作赫嚕)等歸不遣使疑吾有謀故未嘗先報軍期遣其弟故論(改作古倫)相國(刪此二字)勃極列(改作貝勒)及小國王等軍破中京取雲:中退屯於白水泊阿骨打(改作固達)親領兵數萬來會。又聞童貫舉三路大兵屯邊阿骨打(改作阿固達)與群酋(改作臣)議以不報軍期其曲在彼深恐朝廷逕取燕地便入界守關不得歲幣遂遣徒姑坦烏歇(改作圖克坦烏頁)高慶裔充通議使乘船至登州來朝。且自臨軍乘機措畫。
金人國書五月日大金皇帝致書於大宋皇帝闕下因旋使傳繼附音函會當命伐之時未報剋期之約方將並取爰審前由來書雲:漢地等事並如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