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頁)
在近20年的時間裡,深圳一直是中國年輕人最嚮往的城市。那裡有太多白手起家的奇蹟和迅速致富的神話,創造了華為、中興、萬科等名噪一時的知名企業。四面八方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奔波在這一片新興的熱土之上,為的只是一個夢想:功成名就,發財掙錢。
但是,任正非最初來深圳時可沒有這麼複雜的想法,在他的心目中,有兩個字最重要:「生存」。
當一連串的挫折砸向任正非時,他雖然堅信這一切都會過去,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越要挺直自己的脊樑,但是,他也有疑惑:前方的路到底在哪呢?
俗話說得好,「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一個做程控交換機產品的朋友讓任正非幫他賣些裝置,於是任正非就「偶然」地做起了程控交換機的代理。80年代,程控交換機剛剛進入中國市場,任正非根本不清楚其為何物。
一、發現商機,憑的是敏銳的嗅覺
在南油集團打工期間,任正非曾經給南油老總寫了「軍令狀」,請求將其旗下的一家公司交給他打理,未果。這時,一種當時對中國人來說的高科技產品吸引了任正非的注意,那就是數字式程控電話交換機。
1876年,世界上第一部電話誕生於美國的貝爾實驗室。一部固定電話要打通,核心裝置就是交換機,它承擔著所有接轉功能,好比整個網路的大腦,透過接入網、傳輸裝置、計費裝置等中間層輔助裝置,用電話線連線各部終端使用者的電話機。
1965年,美國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部計算機控制的電話交換機———程控交換機,是電話交換技術的一個重大突破。與傳統機電式交換機相比,程控交換機接續速度快,話音質量清晰,工作效率提高了上萬倍,而體積只有機電式交換機的十幾分之一,很快成為世界各國電信網中的主流裝置。
一直到80年代,我國的電話還沒有普及,原有的固定電話網裝置正由傳統的步進位、縱橫制向數字程控交換轉型。全國都在大興土木,對電話的需求以每年翻番的幅度增長著,很多生意人想要買的第一件東西就是電話,而此時中國還不能生產程控交換機,西方限制對中國的高技術出口,此項技術無法透過引進獲得。
很多聰明人選擇了代理程控交換機生意,有的還貼牌生產。他們從港臺把形形色色的交換機產品弄進海關來轉手倒賣,或再貼個自己的標籤。北京中關村的早期風雲人物、華科公司老闆許瑞洪把進口元件搬進學校暑假的空教室,找來一幫學生組裝機器,教他們插元件、電焊,連生產許可證也沒有,貼個「華科100」的標籤居然供不應求。一個暑假裝起500臺120門小使用者交換機,每臺成本20000元,能賣75000元,由此一個暑假就賺了兩千多萬。
過量進口、低價傾銷和走私進口的交換機嚴重衝擊國內市場,影響了國內企業的正常生產,使我國原有的縱橫制交換機產業發展受阻。由於通訊發展迅速,程控交換機市場大,很多國內廠家都想搶佔這個市場,但鑑於技術瓶頸一時難以實現突破。
技術出身的任正非敏感地意識到了這項技術的重要性,迅速領會到了其中所孕育的商機,也對貼著形形色色標籤的交換機充斥國內市場感到不滿,認為國有企業完全應該在這個領域裡發揮作用。據說他立即向公司董事會申請成立數字程控交換機研發組,說服了公司領導同意撥款研製。很快一年過去了,耗資100萬(當時的天文數字),專案沒有成功。他向董事會申請再研究一年,並追加200萬,一年又過去了仍然失敗,任正非辭職了。
1987年10月,在深圳灣畔一個雜草叢生的兩間「簡易房」裡,任正非和他人合夥投資21000元創辦了一家小小的公司,取名「華為」,註冊為集體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