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頁(第1/2 頁)
分離出來的稻穀就會落在打穀機裡頭空出來的空間裡,等到稻穀都分離開來了,農民們便將手中的稻杆扔到一邊,繼續撿起一旁的新割下來的稻杆繼續將穀子打出來。
打出來的還會有些小稻穗啥的,可以等到曬穀子的時候再收拾一回。
相比起這個年代大部分還是用手打的脫離方式,打穀機真的算得上是農具神器了。
陸安珩都有點後悔自己想起來的太晚,要是早點做出來打穀機,不知能讓這個時代的農民們節省多少力氣。
還有一個是用來分離曬乾後的稻穀和糠的工具,叫做農用手搖風車。
這個神器是要等到稻穀曬乾後,準備收進專門裝門放稻穀的大木櫃子裡時才會有的最後一道工序。
打完曬乾的稻穀中,有不少是隻有殼沒有米的糠,除非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否則很少有人會直接吃糠,所以要將糠和穀子分離開來。
另外,陸安珩還聽外婆說過一嘴,說是糠混在稻穀中沒篩出來的話,日後要碾米的時候便會吃虧。因為裝有碾米機的人家,是按照稻穀的重量來收費的,如果糠多了,自然就虧了。
老一輩都是苦過來的,總是什麼都要算得精細,半點都捨不得浪費。
恰好這個手搖的農用風車就能比較輕鬆地解決這個問題。
老式的手搖農用風車幾乎全部都是用木頭做的,以造型有點類似一隻簡筆畫的鳥,當然,要放大無數倍,沒有嘴和尾巴。前半部分是圓形,後半部分是鏤空的長方形。以這年頭兒的木匠技術水平來說,完全能做出來。
風車的高度大概比人矮半個頭,頂部做成一個倒三角的椎體樣式,是用來倒穀子的地方。
&ldo;鳥&rdo;的眼睛部分,是鏤空的圓形,裡面用四塊木片做成了長方形的扇葉,中間嵌了一根小鐵柱,一直延伸到外頭來,作為搖風車的手柄。使用時,只要握著這個手柄畫圈就行。
長方形那部分的下方,兩邊一前一後都有一個開口向下,類似簸箕形狀的出口,分離出的穀子便是從兩個口子裡出來的。分離糠谷的時候,一般會在這兩個出口下方一邊放一個籮筐,用來裝穀子。
手搖風車也需要兩個人合作才能高效率的完成分離穀子和糠的工作。一個人負責用簸箕裝滿稻穀,從風車頂部的倒三角椎體裡頭倒進去,另一個人則負責搖動手柄。在重力的作用下,曬好的稻穀就能這麼簡單的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就是重量最輕的糠,在風車裡頭扇葉的風力下,糠皮便會從風車鏤空的尾部飛出去。
陸安珩還記得,小時候外婆他們準備用手搖風車時,總會特地叮囑自己不要站在風車後面,以免被糠皮糊一臉。
從兩個不同出口出來的穀子也有滋味的差別,靠近手柄那一方的,都是稻殼完完整整的穀子。略微比靠後的那一方,出來的穀子有一些就會是脫了點殼,不太完整的。
以往陸安珩還沒覺得這兩樣東西有什麼了不起,畢竟後世科技飛速發展,已經有更省力,效率更高現代化的機器代替了這些老式農具。都是要被淘汰的東西了,自然也不會讓陸安珩生出什麼感慨來。
然而這會兒一想,陸安珩便不由自主地為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所折服。放現在來看,打穀機和手搖風車絕對是天才式的設想了,不知道能為農戶們省下多少力氣。
這麼想著,陸安珩瞬間就來了精神。這兩樣東西的構造還算簡單,陸安珩便立即滾去書房開始畫圖紙了。
因著心裡有數,陸安珩下筆的速度還挺快,打穀機的圖紙完全是一氣呵成畫出來的。倒是那個農用手搖風車,陸安珩對裡頭的結構還有點不大清楚,磕磕絆絆地畫了許久,最終的成果陸安珩自己也不大確定到底是不是與後世的手搖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