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2/2 頁)
合日本,打擊袁世凱。阻力很大,發動很慢,拖了近四個月,&ldo;二次革命&rdo;才緩緩地、漫無聯絡地發動起來,並迅速寂滅。但孫中山的&ldo;聯日抗袁&rdo;卻是毫不含糊提出的。就在&ldo;宋案&rdo;發生前夕,孫中山訪日期間每見日本政要,幾乎都會要重申中日提攜。如:
‐‐2月15日晚,在東亞同文會上講:&ldo;中國現在則久乏維持之實力,故日本之責任,非常重大。餘希望日本力圖中國之保全,而與中國互相提攜也。&rdo;
‐‐同日晚宴後,孫中山與日本首相桂太郎談及中國東北的中日聯合開發問題,桂太郎表示贊同。
‐‐2月20日,桂太郎內閣全體辭職。此前,孫中山曾與桂太郎有過密談,其中還言及十分敏感的日本向海外移民的問題。對孫中山的許諾,本人尚未查清,但從桂太郎的反響看,孫中山許諾定當積極。桂太郎說:&ldo;予始聞先生勸告,日本與中國提攜之策略,不期正為我志……日本得此功績,絕不愁此後無移民貿易地。&rdo;
引證的目的在於指出,孫中山親日、聯日是一貫的、公開的。如果據此而作&ldo;賣國&rdo;、&ldo;愛國&rdo;的政治判定,顯然是忽略了孫中山、同盟會、辛亥革命成功的國際背景。當一種開放的、國際性的思維在某一特定時代氛圍中形成的時候,歷史的主人公不可能只享其利而不承其弊。孫中山何以能免?
兩年之後的1915年1月,日本人脅迫袁世凱的民國政府接受&ldo;二十一條&rdo;,史傳孫中山在袁世凱正與日本人百般周旋、討價還價的時候,一是在2月5日與滿鐵株式會社二頭目犬冢信太郎、山田純三郎簽訂《中日盟約》,出讓中國利益。二是在3月14日致函日本外務省,以出讓中國利益,換取日本人對中國革命的支援。而早在上一年的4月16日,孫中山曾有長函給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即以出讓特權為條件,請求日本政府給他領導的革命以援助。出讓特權之多,甚至遠遠超出了&ldo;二十一條&rdo;對中國的索取。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