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第1/3 頁)
現在想來,&ldo;帝國主義&rdo;並非只有一個德性。同一個&ldo;帝國主義&rdo;,不同的歷史季節它也有不同的胃口。遭其凌辱,銘記於心,&ldo;義憤&rdo;固所難免,但&ldo;認識&rdo;帝國主義並學會與它們打交道的課題也是不該被忽略的吧!
聚焦圓明園,借著那場玉石皆焚的大火,讓我們看一看那些隱匿了的中國與外國的鬼影魅形。
一、葉名琛&ldo;惹火燒國&rdo;
數十年來,一茬又一茬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洗耳恭聽歷史教員的愛國傾訴:一條&ldo;亞羅號&rdo;船,一個&ldo;馬賴&rdo;神父,作為導火線,引燃了英、法兩國對中國的入侵,燒我圓明園,割地又賠款……
當&ldo;歷史&rdo;僅僅被界定為&ldo;正義&rdo;與&ldo;非正義&rdo;、&ldo;侵略&rdo;與&ldo;被侵略&rdo;此消彼長的相互較量時,這麼說言之成理;何況,歷史陳述是有&ldo;立場&rdo;的,將歷史當做&ldo;愛國主義教材&rdo;亦天經地義。
問題就出在&ldo;立場&rdo;與&ldo;愛國主義&rdo;上。
因為,一個&ldo;立場&rdo;只有一個&ldo;視點&rdo;,固執一點,敵對那方的情況最易成為&ldo;盲點&rdo;;&ldo;愛國&rdo;既然至上,&ldo;國家錯誤&rdo;又自然易成&ldo;忌諱&rdo;。中國人寫的&ldo;中國近代史&rdo;,基本上繞不過上述&ldo;盲點&rdo;與&ldo;忌諱&rdo;的誤區。以&ldo;第二次鴉片戰爭&rdo;‐‐這個稱呼並不準確,但中國人已經從眾認可‐‐為例,入侵者的戰爭藉口就遠遠不是一條船、一個神父。
英國人、法國人原來並不想跟中國幹一仗。終極目的,他們是要擴大與中國的貿易,大發生意財;而貿易是要有相互約束的,簽約自然成為當務之急。英法要簽新約,清政府原來許諾要簽的,反悔了,不願意了。你不簽,我就打;捱了揍,賠了款,&ldo;約&rdo;還是簽了,這就是當年歷史的梗概。
後時性的歷史評判,譴責英法諸列強為&ldo;蠻橫&rdo;、為&ldo;侵略&rdo;、為&ldo;流氓尋釁&rdo;,這都是有憑有據的。但所有的譴責者都無暇於自我反思,不,其實不是&ldo;自我&rdo;,而是為&ldo;清政府&rdo;,為當時的&ldo;中國&rdo;做一點反思。
誰如果&ldo;反思&rdo;了,誰就會發現清政府確確犯了一個&ldo;國家錯誤&rdo;,正是這個&ldo;國家錯誤&rdo;授人以柄,誘發了侵略,鼓舞了侵略,甚至成全了侵略。重申本書前文的結論,即&ldo;錯誤就要捱打&rdo;。
讓我們從當時清王朝最優秀的官吏葉名琛說起。說&ldo;優秀&rdo;,葉名琛真的&ldo;優秀&rdo;。惟其&ldo;優秀&rdo;,他才仕途坦蕩,職務飆升,終於爬到了全權處理清王朝外交事務的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事務欽差大臣的重要崗位。其時,清王朝尚無&ldo;外交部&rdo;(準外交部,即&ldo;總理各國事務衙門&rdo;在葉名琛被俘三年之後的1861年1月才宣告成立),一切外交事宜俱委&ldo;五口通商事務欽差大臣&rdo;署理,而這位&ldo;欽差&rdo;,例由&ldo;兩廣總督&rdo;兼任。
且看葉名琛的升遷史。
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