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1/2 頁)
可以這麼為道光皇帝的&ldo;無能&rdo;開脫:在那個時代,中國境內,上自帝王,下至臣民,億萬眾生中,還沒有一個人因為具備著地理大發現背景下的世界意識,而鍛鍊出在國與國的抗衡中制勝大英帝國的才幹!
二、&ldo;愛國主義&rdo;何以不能&ldo;救國&rdo;
回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秋七月的清空下,從耆英輩手中取過《江寧條約》瀏覽一下,十三條&ldo;和約&rdo;內容,八款&ldo;善後&rdo;事宜,無一條一款不鏤刻著中國國家的&ldo;失敗&rdo;。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民族,經歷過&ldo;失敗&rdo;,而且能夠承受住&ldo;失敗&rdo;。失敗留下教訓,接受教訓而爭取勝利,有何不可?
但時至今日,中國的主流史書對於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仍然缺乏最中肯的表述。語言要繞行在思想的立交橋上,右行而達左,上行而趨下,一段&ldo;失敗史&rdo;,常常會被人左講右講、變成了一出&ldo;英雄戲&rdo;。讓聽眾、觀眾悲涼的是:英雄的將領與英雄的人民總是不能制勝,因而英雄們的&ldo;愛國主義&rdo;總是不能有效地&ldo;救國&rdo;。
這是中國歷史學的悖論?還是中國歷史的悖論?
&ldo;愛莫能助&rdo;的無奈,讓人反思&ldo;愛國&rdo;這種&ldo;精神&rdo;對於&ldo;物質&rdo;即&ldo;國家&rdo;的反作用畢竟有限,因而無限度地頌揚&ldo;精神&rdo;如果不是阿q式的自欺,大抵是心不由己的誤導。誤導者希望繞過&ldo;人民存在&rdo;而呵護&ldo;權力存在&rdo;‐‐不能美滿的是,人民維護了權力,權力卻只維護自己。
在鴉片戰爭的歷史斷面上,中國並不缺乏愛國者:
大聲疾呼禁菸的鴻臚寺卿黃爵滋;
大刀闊斧禁菸的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
竭誠輔助禁菸的兩廣總督鄧廷楨;
血戰定海、第一個為國捐軀的高階將領正二品銜總兵張朝發;
血戰沙角炮臺而英勇獻身的從二品銜副將陳連升及其子陳長鵬(土家族);
血戰虎門炮臺而壯烈犧牲的從一品銜提督關天培、正二品銜總兵福祥(滿族)及從三品銜遊擊麥廷章;
血戰定海而中創陣亡的正二品銜三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
血戰鎮海而落水捐軀的正二品銜總兵謝朝恩;
血戰鎮海而投水殉節的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蒙古族);
血戰吳淞而孤守陣歿的從一品銜江南提督陳化成;
血戰鎮江而慷慨殉國的正二品銜副都統海齡(滿族);
等等。
不乏愛國英雄,不乏奮鬥犧牲,但拋頭顱灑熱血之後,愛國的英雄們卻沒有任何利國利民的建樹。百年之後,我們仍不免要為那個時代的愛國英雄們的無效犧牲而長歌當哭。
愛國主義遭逢無奈。
愛國英雄殺身成仁。
國家卻陷入災難。
對此,歷史無所解釋。後來,當&ldo;愛國主義&rdo;被宣說成公民道德的最高準則時,屢經磨難的百姓卻彷徨於報國無門,衛國無術。
是&ldo;愛國主義&rdo;或&ldo;愛國主義的人&rdo;出了毛病?還是&ldo;國&rdo;出了毛病呢?&ldo;國&rdo;板著面孔,&ldo;國&rdo;不言,&ldo;民&rdo;何敢言?
就以關天培為例來說吧。六十二歲,那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