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南巡靡費,道光帝罷省,故其一生未作南巡計。
木蘭秋獮靡費,道光四年(1824)正月亦罷省之,此後他一直在京郊南苑行圍,每年僅五六日而已。
皇子、公主婚嫁,本皇家喜慶,道光帝也詔命從簡。如其第五女壽臧和碩公主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出嫁時,道光帝給她規定的一切費用(包括嫁妝)累計不超過白銀二千兩!尚不如一富家女。
道光的御膳,最多隻準四個菜。有時,僅是一碗豆腐燒豬肝。
道光時代,整個宮廷都尚節儉。如皇后生日千秋節,雖為國家盛典,但赴御宴者每人只是一碗打滷面。宮中妃嬪待女,非節日慶典,皆不得食肉。
而對於民間的疾苦,道光帝則念念於心。水旱為大災,每有州縣遇災,免稅之外,常例是開倉濟民,發&ldo;一月口糧&rdo;、&ldo;兩月口糧&rdo;、或給予&ldo;籽種糧石&rdo;,類似的恤民之舉,書載不盡。5
從個人品質上講,道光皇帝是一個很正直善良的人。如果日子依然如昔,他會是一個守成賢君。可惜的是,他繼承了一個&ldo;關門&rdo;的祖制,又恰恰遭逢了&ldo;破門&rdo;的強盜。
清朝的閉關政策,是從明朝繼承下來的,基於鄭氏父子據守臺灣,時挑海釁。不過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清軍攻入臺灣,鄭克塽率眾投降,海禁即已失去軍事意義。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大開。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又宣佈在東南沿海建立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蘇)海關,分掌海外貿易。6於是廣州、廈門、寧波、松江自然成為正式的通商口岸。
如果這一態勢長期維持下去,中國的近代化程序當不至於推遲到鴉片戰爭之後、且以被動捱打的方式起步。遺憾的是,&ldo;開門&rdo;並不是國策。稍有風波,朝廷便想到&ldo;關門&rdo;。
如康熙五十六年(1717)六月,因擔心&ldo;海盜&rdo;與&ldo;洋人&rdo;糾結為亂,康熙帝不但嚴禁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而且嚴申海禁,既嚴禁中國人留住國外,嚴禁中國商船赴南洋貿易,嚴禁向外國賣船、賣米,又對抵岸的外國商船嚴加防範,視若寇讎。7
雍正五年(1727),雍正帝解除南洋海禁,中外貿易、中外交往復甦。
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提高關稅後,乾隆帝又下令關閉閩、浙、江(蘇)三海關,獨留廣州之&ldo;粵海關&rdo;與外國通商。8
一關一口通商的局面,歷嘉慶、道光兩朝而不變。著眼於短期安全考慮的閉關,引發了中國的長期不安全。閉關的結果,是窒息了中國,戕害了中國。
有一句話,流行了幾十年,叫&ldo;落後就要捱打&rdo;。其實,這口號似是而非。&ldo;落後&rdo;不捱打的例項極多。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表述,大抵是:&ldo;錯誤就要捱打&rdo;、&ldo;違規就要受罰&rdo;。&ldo;錯誤&rdo;有相對性,&ldo;違規&rdo;甚至有強加性,但世界潮流已定,則國家意志、帝王意志再也不是至高無上的終極裁決。
&ldo;鴉片戰爭&rdo;的發生,有許多導火線因素。如果從近代工業革命、政治文明以及資本擴張的世界大勢分析,清皇朝的閉關鎖國恰恰是逆流而動的。不再是商業糾紛,不再是軍事碰撞,不再是歷史上慣有的邊界、領土訴求,不再是一國與另一國的雙邊矛盾,始發於珠江口外的那場中英之戰,其實是&ldo;世界&rdo;與&ldo;一國&rdo;的較量,極而言之,甚至可以說是&ldo;世界&rdo;對&ldo;一國&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