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第1/2 頁)
聲音落下,不少人點頭,皆為認可。
「荀公子所言極是,李某也是如此思考,外亂不止,國家何以安定。」
「靖城之恥猶在眼前,蠻族之恨,銘記於心。」
李鑫感慨,他認可對方所說。
而由他帶頭認可,眾人的聲音逐漸響起。
「恩,蠻夷不除,何來安國,邊疆不定,空談盛世。」
「是啊,武帝年間,若不是一場大雪,蠻夷早就被滅,當真是意難平。」
「如今陛下登基,想來也要做一番事業,若能根除蠻夷之禍,乃大魏之福,就怕難以根除,又惹來一場靖城之恥,那就是潑天的罪過。」
「自古女子稱帝,前所未聞,開永珍之原始,闢千古之奇談,也不知能否齊名。」
眾人議論,或許是喝了不少酒,說的話越來越放肆,尺度也越來越大。
許清宵連忙咳嗽一聲,端起酒杯道。
「諸位,大魏國恥,猶記在心,但我等也莫要蕭條,理應牢記恥辱,為國報效,為君分憂,為百姓造福,來,共飲一杯。」
許清宵出聲喊道。
這要是還讓他們繼續說,估計說著說著就要開始噴皇帝了。
萬一事情傳到皇帝耳中,自己無緣無故被牽連就麻煩了。
不管當今皇帝是什麼性格,能不能聽忠言,反正想要好好活著就別作死。
許清宵這一番話說出,眾人皆有感染,紛紛舉杯共飲。
不過讓許清宵有些驚訝的是。
涉及到皇帝,好像大家並不是特別在乎,尤其是李鑫,按理說他是府君之子,更加顧及這個東西,卻沒有任何阻止的跡象。
想來應該是文人言語比較自由。
但不管如何,許清宵還是謹慎一些,免得禍從口出。
飲酒過後。
眾人繼續圍繞安國這個話題去談。
但大多數談論的還是外族入侵話題。
許清宵沉默不語,只是認真聆聽,不過內心有自己的想法。
眾人所說很有道理。
只是許清宵卻感覺,應該不是這個意思。
畢竟要真是這個意思,那皇帝也就別當了。
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內。
外面的事情再怎麼樣,終究有沖緩餘地,即便是蠻夷再殺到靖城,他也做不到滅國。
戰線佈局,民心問題,資源分配,以及治國安家,哪一個不能讓蠻夷頭疼的?
光靠殺有用嗎?
肯定是沒用。
所以【安國】,絕對不是邊境問題。
百無一用是書生,讓書生去談戰爭歷史,無非就是紙上談兵,一堆馬後炮。
不去戰場,不瞭解真正的戰爭,所談的一切都是扯淡。
所以皇帝應該沒這麼蠢,讓一群書生談論戰爭。
這個安國。
應該是……經濟。
恩。
經濟問題。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外部問題小於內部問題,以史為鑑,大多數國家破滅,其原因就是內部出了問題。
而這個內部,無非就是兩個。
朝堂與百姓。
藩王、權臣、黨派,為朝堂之根。
經濟、農業、生活,為百姓之源。
朝堂的事情,輪不到一群書生來指手畫腳,那種級別的戰鬥,用腳指頭都能玩死一批人。
所以如果皇帝以『安國』為題。
其根本應該是『安治國家』。
如何讓國家安寧,讓百姓吃飽喝足。
一旦百姓吃飽喝足,就會減少許多爭紛,而且百姓對國家也會產生巨大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