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重生高平陵之變 > 第六百零三章 重新選個人,造神

第六百零三章 重新選個人,造神(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大明狗腿子時空亂敘穿越古代無理造反原神:楓丹的武道人仙大齊之君上傳奇大唐鎮國公御賜監察使養子斷親後,帶著親爹妻兒逆襲了蔚藍檔案:來自地牢的負罪者樹王大人:什麼?我成豐饒藥師了穿越之我在異世界捉鬼行屍走肉:我在末世賣軍火當老六後主劉禪:從救關羽開始大夏鎮遠侯我都皇叔了,叫劉備聲大哥怎麼了大秦:我說我不當宰相,扶蘇非要封我為王!當火影與崩鐵碰撞,期待這個故事動盪的大元貞觀六年遇見三歲小公主明末風雲:漢王重徵天下

曹爽冷笑道:“哼,若是不答應那些世家的要求,他們豈不是要將大魏拱手送給他人了?”

王凌咳嗽幾聲急忙擺手:“咳咳,那倒不至於,丞相言重了,但依老夫所想,丞相的這個位置恐怕是保不住了,以他們的實力,多半會重新選一個人來坐這個位置,甚至是自己坐上來也不是不可能的。”

曹爽聽罷隨即又開口道:“若是答應了他們所請,在朝中多給世家的人安排些位置,他們又當如何來回報?”

王凌的臉色隨即又陰轉晴笑著道:“合則兩利這自然是再好不過的,若是丞相答應了,他們也自然會盡心擁護丞相,甚至丞相想要那個位置,他們也會效仿王莽當初的造神運動儘快替丞相實現這個願望的。”

在王莽推行新政時,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出現,由於王莽改制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盪,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造成了民眾生存難以為繼。

因此於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時,各地農民紛起,其中形成了赤眉軍和綠林軍兩大軍事勢力。

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

地皇四年(公元23年),起義軍(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臺,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餘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鬥,部下死傷略盡,也退至漸臺。這時他的兒子、侍中王睦正想脫掉官服逃命。王邑將他喝住,父子倆一起守著王莽。最後隨從王莽的千餘人全部戰死或者被殺。王莽被起義軍戰士(商縣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就向杜吳問王莽的屍身在哪,杜吳告訴他在“室中西北陬間”,公賓就斬了王莽的首級,懸於宛市之中,數十個軍士爭相殺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屍體。百姓們聽說王莽的首級在宛市,‘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

新朝滅亡,王莽的頭顱,被後來歷代皇室所收藏,直到現在都還收藏在洛陽的府庫中。

西漢王朝已經行至強弩之末,關於漢家中衰的讖語比比皆是,有的還給出了具體的時間表,“三七之厄”“百六之災阸”即將來臨。

漢哀帝下罪己詔,罷免宰輔,以當其禍,建平二年(前5),曾一度易號而“再受命”,但這些舉措無濟於事。在民間,為旱澇、饑荒、盜賊、盤剝所折磨的百姓,在現世無望後,選擇拜伏在西王母腳下。

建平四年的春天,關東遭遇了持續大旱,隨之,一場浩浩蕩蕩的傳詔籌的群體性事件爆發。民眾彷彿著了魔一般,四方奔走,手持木條或麻稈,互相傳遞,稱為“行詔籌”,並且紛紛往長安奔走,路上相遇可達千人,他們披髮赤足,行色匆匆。經郡國二十六,在夏季來臨時,趕到京師長安。在長安,西王母的信徒們在街巷阡陌間舉行祭祀,設博局,行樂舞,來拜祠西王母。此外,他們還傳遞符書,稱“佩戴此符書者,可以不死,如果不信,在門樞下可以看到白髮”。如此這般,直到秋天事件才平息下去。

這彷彿是民間自發的宗教狂熱,細究之,卻是一場組織嚴密的政治運動,關東二三十個郡國(約佔全國郡國數的三分之一)百姓忽然間為同一個信念所驅動,以傳詔籌的形式迅速串聯,千里賓士,甚至能動用官家的驛站傳行,齊聚長安,在天子腳下,歌舞祭祀,擊鼓喧譁,鬧騰達數月之久,竟然無國家機器出動遏制?若無系統組織和資金支援,若無幕後主使的強大勢力,難以想象,平民可以掀起如此浩大洪波。

奇怪的是,這場運動卻倏而來忽而逝,秋後事去無痕跡。那麼,問題就來了,誰是幕後主使呢?他為何要操縱這樣一場運動呢?史書的記載於此晦澀不明。若觀察漢哀帝建平四年前後的政治形勢,或許就能尋出幕後主使的蛛絲馬跡。

在整個漢成帝時代,因為孝元太后王

目錄
備前宰相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