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1/5 頁)
牢地記在心底,並結合崑山的實際情況,運用得極好。有人統計,在他任縣長的六年時間裡,先後引進了1300多位人才,加上分配的大學生,共達3000餘人。這支知識化、年輕化的隊伍是支撐崑山從農業縣轉化為工業現代化城市的中堅力量。
“人才是寶,大學生更是寶;別人不要,我全要!”1989年“政治風波”之後的吳克銓能說這樣的話,在當時的領導幹部中是少見的。崑山發展之所以快速穩步,會抓機遇是他們的本事,然而對人才的重視,對一切有利發展的商人,特別是外企商人的重視則是令他們獲得成功的根本。
在吸引外來企業在崑山落戶這方面表現出來的超人的熱情、智慧與誠心,也是崑山人的顯著特性。
在1989年中國內外受困的年份裡,由於受西方反華勢力的影響與煽動,一些外資企業的老闆動搖了,準備捲鋪蓋回老家了。只要被吳克銓知道,他會立即放下手頭的事,馬上趕到企業現場,與外企老闆促膝傾談,真誠地鼓勵他們留下來,並保證他們的安全。
“有你吳縣長在,我們就放心。”最後的結果幾乎都是這樣,外商、外國企業家們留下了……
幾年之後,這些外企、外商都在崑山發財了,而且越發越旺。
日本老闆八木先生曾對吳克銓說:“有你吳縣長在,我要在崑山辦10個廠,讓崑山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那時我請吳縣長當市長。”
吳克銓笑言回應:“10個廠太少,我希望你辦20個、30個廠,那時我願意來當你們的市長。”
兩人從此交上朋友。後來八木先生真的為崑山拉了三位數的日資企業到崑山來落戶,而就在1989年崑山撤縣改市時,吳克銓也當上了崑山市第一任市長,為此這兩位老朋友還聚在一起共同舉杯喝了點小酒……
崑山是以濃濃的人情來羸得外商、臺商和國內企業與經濟人士到這兒興辦企業的。我的蘇州老鄉們骨子裡有一種天然的講人情的傳統,他們把人情看得與親情一樣重要。他們知道不講人情的人就像不認親孃老子的不孝之子。為了人情,他們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面子和犧牲自己的利益。
人情重於泰山,它作為人的基本素質來塑造和完美蘇州人的形象與品質,這是這個地方得以千年富足和強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崑山人將完美和濃烈的人情融入招商和發展本地經濟之中,使得人情成為戰勝其他地區競爭對手的法寶,並終獲全勝。
1991年9月的一個下午,臺灣滬士公司董事長吳禮淦先生在上海一家賓館裡長噓短嘆,原因是他本想在上海投資,結果幾天下來非常失望。偶然之中有人提議到崑山試試。
第18章崑山的稱王之路(43)
“崑山在哪裡·”
“崑山就在上海旁邊。”
“那裡能開車去嗎·崑山風景好嗎·”
“好開。去了你就知道了。”
吳禮淦就這樣半信半疑地來到了崑山。他發現:崑山距離上海很近,比到浦東還近些。風景就更不用說了,住慣了大城市的人偶爾到鄉村時總感覺別具一格。
“怎麼樣,吳先生是不是感覺我們這裡地肥水甜魚鮮人熱情啊·”此時,吳克銓已因年齡關係不再擔任崑山市領導了,所以出面接待吳禮淦的是女市長鄭慧珍,她細聲細語地這樣問客人。
“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吳禮淦蹲在一條小河邊捧起一掬清澈的碧水往臉上一潑,高興地說。他深情地望著眼前那片仍是稻田的開發區新規劃的土地,憑藉多年的經驗他知道,崑山人是在用厚道和真誠為他挑選了最好的投資地。
“我們到陽澄湖喝喝本地清茶怎麼樣·”女市長仍然和顏悅色地提議道。
“好,好好!我們去喝茶